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知识点题库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 (   )

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②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谈话

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 “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完成: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2. (2)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一五”计划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重大意义。

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 . 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 . 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 .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 .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经济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以推行为标志,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等地试办“”,改革开放向城市拓展。1990年,中央决定以上海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 . 发展外向型经济 B .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下表解读合理的是(   )

A . 中国加入世贸经济与世界接轨 B . 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 C .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 D . 从增幅看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高
下表“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第一次出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C .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D .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A .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中共十四大 C . 中共十五大 D . 中共十六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C .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业均衡发展 D . “三大改造”稳步推进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 . 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 B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 重新启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实物分配、低租金的福利性城镇住房制度。当时住房建设统一按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安排,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90%以上)靠财政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均需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受基本建设规模成为一种福利待遇,甚至其维修也由国家负责。

——曹幸仁《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变迁看房产宏观调控》

材料二:1980年1月,苏星在《红旗》杂志第二期发表了《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解决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证住宅是个人消费品,而且依然是商品,私人购房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矛盾。……到1985年底,全国已有1604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在进行住房改革的试点工作,共向个人出售了1095.8万平方米的住宅。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住房的改革变迁》

材料三:从2005年开始,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一路高歌,几年来房价同比月涨幅在10%以上的城市比比皆是……当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批租土地,盲目进行大规模拆迁,依靠房地产投资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通过土地收益、房地产税费来直接填充地方财政,一些不法开发商炒卖地皮,人为抬高房价,“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被一些利益集团演变成畸形的增长模式,老百姓含义供需矛盾突出时,“解决人民住房需求”再次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住房的改革变迁》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 (2) 材料二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住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近年来我国城市房价上涨的原因。请你就应如何解决城市的住房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指(  )

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展到每个城市、村庄和家庭”

②“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的低下地位”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一方面认为“小的和中等的资本主义成分,其存在和发展,并没有什么危险”;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私人资本主义存在着“极大的投机商业资本”,“进行各种商业投机”。据此,中共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政策是(  )
A . 标本兼治 B . 直接没收 C . 合理利用 D . 严格限制
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
A .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B . 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 C . 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D . 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
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
A . 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B .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C . 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D . 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1992年,全国掀起公务员辞职“下海”潮,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创业。这一浪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    )
A .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 .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 . 实施了对外开放战略 D . 拉开了政治体制改革序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同点是(    )
A . 市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B .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C . 形成过程具有自发特点 D . 劳动产品分配制度
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
A . 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B . 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C . 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D . 增强了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也好,吸收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也好,获得利益的不只是中国;西方国家也需要向外投资和市场,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据此可知,我国对外开放体现了(    )
A . 独立自主原则 B . 平等互利原则 C . 自力更生原则 D . 社会主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