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题库

作为高中生,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下列课题,高中生可以作为选题并且可能取得实际研究成果的是

A . 卡拉OK唱出时代变迁 B . 广义相对论对于宇宙演化观测的作用 C . 儒教影响中的祭天封禅传统 D . 项羽火烧阿房宫是误传吗?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二是奇,三是妙。当时有人是这样描写上海的奇与妙的:“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材料中的“奇”与“妙”所指的事物反映了(     )

A . 高架铁路的建立 B . 水运事业的发展 C . 电力与通讯事业的发展 D . 化学工业的进步
2012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世界各国众多的电视台对世界杯进行了现场直播,并对南非各比赛场地的天气也作了及时预报。这说明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   )

A . 展示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 B . 娱乐功能 C . 传播资讯 D . 开展远程教育
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了中国纪年,大量引用儒家语录,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宣传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一现象表明
①清政府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开明政策 ②西方学说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
③西人办刊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④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 . 文明史观 B . 社会史观 C . 全球史观 D . 革命史观
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 “纸”是(   )
A . 传单 B . 信件 C . 报纸 D . 书籍
《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近八十年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905年《申报》可能报道的新闻有(  )
A . 市民互用“先生”“同志”的称谓 B . 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的消息 C . 电影《渔光曲》在国外获奖的消息 D .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的消息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 .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 .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 . 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人类历史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而跨越海洋的电报就要靠海底电缆传送。1851年英法间的海底电缆成功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在科技和商业精英的推动及英美政府的配合下,以巨大代价耗时十年于1866年铺成。它是人类通信史上新的里程碑,从此人类进入了越洋通信的时代。

——(美)约翰·S·戈登著《疯狂的投资》

材料二 1871年4月,在英俄列强的支持下,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并在上海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于1871年6月3日开始通报。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中国通信简史》

材料三 晚清以来由外国人在中国铺设的多条海底电缆在二战中均遭破坏。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周总理与他定下了中日合作建设海底电缆的项目。1976年,中日合作铺设的两国间的第一条海底电缆铺设成功投入使用(中国上海到日本熊本县),使我国的国际电话及有线通讯业务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梁斌·《人民政协报》,2011年12月15日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指出大西洋海底电缆能够铺设成功的原因?指出19世纪下半期大西洋地区的“超级霸权”国家是哪国?它能实现霸权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电报通讯技术的引入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回答)

  3.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的直接“历史契机”是什么?这一“历史契机”出现的时代背景有哪些?

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的《湖北公报》在“发行凡例”中明确规定:“《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关……省城各司、处通行本省各县及其他公署并各团体之文书,均由《湖北公报》刊布,各司、处毋庸再以文书布告”……《湖北公报》记载了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

A . 可能会报道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B . 刊登的孙中山讲话可作为第二手史料 C . 可能会刊登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D . 报刊上的法令文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 . 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 B . 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 . 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 .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目前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 . 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 .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 .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 . 中国疆域辽阔
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  )

A . 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 . 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 . 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 . 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教育·生活·社会变迁

材料一 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会备受攻击的弊端之一,就是听任愚昧无知的教师充斥教会,误导信徒。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每个教区都要有至少一名“有教养”的神甫。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不断增强,这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多的商业团体和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大量见识广、头脑灵活又能学会算的经营人才。频繁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使公证人和律师分需求量与日俱增。所有这些社会需求,都要在教育获得极大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满足。于是在16、17 世纪,西欧进入教育发展的高潮时期。

——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定新的礼服标准。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这引起有关人士和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有人指出:“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

随后,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自大总统以致平民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1912 年10 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

——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 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背景。

  2. (2) 某同学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民国初年“礼服之争”的三种观点(见下表)。请结合下料依据所学帮助他完成表盒的其它内容。

    观点

    支持观点的理由

    观点一:采用西服为礼服


    观点二:反对用西服为礼服


    观点三:西服和长袍马褂并行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二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有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这体现出(    )

A . 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B . 国家政治制度决定人们婚姻 C . 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生活 D . 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 .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 . 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 . 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 . 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下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    )

A . 互联网完全取代其他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媒 B . 互联网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才开始接入互联网 C . “互联M+”将消灭中国一切传统行业 D .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工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 改革开放以后,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B . 第一条城市地铁于1969年在北京运营 C . 2016年是青藏铁路全线贯通20周年 D . 上海举办APEC会议时开始运营磁悬浮列车专线
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