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题库

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还要凭票购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中才能有一个人得到一张票。这反映了上海当时的实际情况是(  )

A .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 .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 . 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 .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经体现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 . 意味着工作效率的降低 B . 是对现代文明的抵制 C . 违背了历史潮流 D . 体现了现代人文主义
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A . 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B . 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 .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D . 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中国近代,西装的传入和流行不仅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样式属于(     )

A . 长袍 B . 马褂 C . 西装 D . 中山装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 . 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 . 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 . 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资源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利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 . 火车 B . 轮船 C . 电报 D . 汽车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                                                

A . 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 . 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C . 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 . 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l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4. (4)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木椅作为普遍使用的坐具,开始于(  )
A . 周代 B . 三国 C . 唐末 D . 元朝
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安徽人文讲坛《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请完成:

  1. (1)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我国妇女地位发生的变化。

  2. (2)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归纳说明我国近代前期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妇女地位变化所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

清末上海竹枝词写道“衣衫华美习为常,抱布贸丝作大商。几句西人言语识,肩舆日日到洋行。”下列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概括准确的是(  )

A . 民营企业的发展 B . 思想观念的变化 C . 消费水平的提高 D . 工业文明的冲击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的“文明”标准是(  )

①西式建筑林立 ②近代交通工具穿梭   ③机器工厂众多 ④互联网普及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1865年,总理衙门密函各地将军暨各省督抚,指出:“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材料中清政府反对的是下列哪一通讯设施(    )
A . 有线电报 B . 无线电报 C . 有线电话 D . 无线电话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
A . 长袍马褂期 B . 中山装 C . 咖啡店 D . 西服
1984年,伴随着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内地掀起了第一轮“金庸热”。金庸小说一夜之间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仅仅一年时间,全国约有14家出版社,出版了将近20种金庸小说单行本。这最能说明(    )
A . 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 B . 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 C . 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 D . 电视和文学相伴而生
下图是1907年1月14日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由此反映出(    )

A .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 B . 新文化运动鼓吹妇女走向社会 C . 报刊宣传有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D . 秋瑾是宣扬男女平权的第一人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代

主要热词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Ⅰ号、喇叭裤

20世纪90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09年7月中旬,在百度贴吧里,一个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没有任何内容的空贴,在短短一天时间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引发了一场网友们纷纷参与的网络集体大狂欢。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开始大行其道。祖国60周年大庆,有网友就打出了“台湾,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口号,得到了普遍认同。由此可见,网络传媒(   )

①具有迅速传递信息的作用

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决定社会的舆论导向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城市规划师,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1949—1951年,梁思成主持北京城市规划期间,主张把城市区域分为工作、居住、文娱游息三大种类,它们之间必须有极短距离的联系。工作分为基本工作、服务工作两大类,它们中间需有合理的联络。居住区内部的构成,采用邻里单位的形式,一个邻里的人口约六、七千至一万人,邻里中心设施应包括文娱、福利设施和学校;中心周围是公园、体育场、儿童游戏场等。政府的行政中心区应自成一区,独立设置,该区应与城市其它功能保持合理的关系。鉴于北京旧城的状况和政府行政中心区的特殊要求,提出“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在城外建设新区是为上策。50年代,经过与苏联专家的交锋,其“方案”最终未被采纳。

——摘编自高亦兰、王蒙徽著《梁思成的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思想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梁思成城市规划思想未被采纳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