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宝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B . 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C . 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D . 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先生”“同志”这些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采用是在

A . 鸦片战争后 B . 洋务运动时期 C . 戊戌变法时期 D . 辛亥革命后
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了中国纪年,大量引用儒家语录,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宣传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一现象表明
①清政府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开明政策 ②西方学说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
③西人办刊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④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20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昼出耕田夜织麻”,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说明当时

A .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 .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2007年世界十大流行语中排在第10位的是“Chinese”,这个词汇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崛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B . 中国正在崛起 C . 中国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D . 汉语逐渐成为世界统一语言
下列关于齐鲁风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反差极大,形成鲜明对比 B . 鲁人风俗矫揉造作 C . 齐人男女“握手无罚,目眙不禁” D . 鲁国的风俗是对传统周俗的变革创新
彼得一世改革具有明显的欧化特色,能证明这一论点的论据有(  )
①军事改革 ②文化教育习俗等改革

A . ②正确①不正确 B . ①②都正确 C . ①正确②不正确 D . ①②都不正确
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

A . 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 . 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 . 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 . 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材料三

  1. (1) 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2. (2) 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4. (4) 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 . 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 B . 上海社会等级观念的淡薄 C . 经济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 D . 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
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

A .   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 . 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 . 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 . 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我们从中可以发现( )

①时人已经穿着西装礼服 ②中国已经出现西式婚礼 ③传统婚礼已经销声匿迹 ④高官显贵都不愿穿长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二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A .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 .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 .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 .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的人看时间,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表三部曲;现在看时间,只须低头看一下手表即可,再没了经典三部曲。这反映出新时期(  )

A . 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B . 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 C . 人们的虚荣心较以前减少 D . 手表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这一部影片不论对中国电影史,还是中国京剧史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它是(    )

A . 《定军山》 B . 《歌女红牡丹》 C . 《渔光曲》 D . 《风云儿女》
“某某Style”“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 . 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 .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 . 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 . 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做出明确划分,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结构由此开始,国家严格限制人口流动。

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自理口粮户口属于非农业户口,之后又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实施使人口管理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现代化。1997年国务院转批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放开农村人口的落户限制,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权利。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2》近段时间火爆银屏。下列关于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表述正确的是(   )
A . 鸦片战争后西餐成为普通民众的主要饮食方式 B . 表面是饮食的变化,实质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C . 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事事不如西人,也包括饮食在内 D . 麦当劳肯德基就是在那时进入中国市场的
2014年11月24日,浙江慈溪市联盛广场一家餐厅里,最吸引眼球的是“萌萌哒”的机器人代替了服务员,在为顾客迎宾、送菜、跳舞。这表明人工智能(    )
A .  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B . 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C . 提高了国家综合国力 D . 开启电子计算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