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作为高中生,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下列课题,高中生可以作为选题并且可能取得实际研究成果的是

A . 卡拉OK唱出时代变迁 B . 广义相对论对于宇宙演化观测的作用 C . 儒教影响中的祭天封禅传统 D . 项羽火烧阿房宫是误传吗?
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等。这主要是因为

A .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B . 辛亥革命的进行 C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 . 五四运动的爆发
“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露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

A .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 . 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 . 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 . 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来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有(  )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 D . ①③④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 . 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 . 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 . 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了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问题:

  1. (1) 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了怎样的“世异”?

  2. (2) 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 (3)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服装作为一种独特的物质文化载体,不仅折射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而且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从图1到图2的服饰变化本质上是(     )

A . 社会政治观念的变化 B . 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C . 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 D . 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有关孙中山下令改称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官厅人员以官职相称 B . 民间以先生、君相称 C . 认为机关中职员是特殊阶级 D . 认为民国成立后,沿用旧称是对共和政体的玷污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帝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革新。康熙帝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使中国出现了“康乾盛世”,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俄国的改革成果远远超过了中国。

  1. (1) “康乾盛世”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之上的?清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了什么政策?其影响如何?
  2. (2) 与康熙帝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A .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 .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 .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 .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下列历史现象反映了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

A . 洋葱进入老百姓的饭桌 B . 粤菜等四大菜系的形成 C . 中国人开始经营西餐馆 D . 中餐与西餐并行于中国
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 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

A . 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 B . 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C . 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 D . 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这表明(  )

A . 殖民侵略推动西方文明的传播 B . “体用”观的分歧已初露端倪 C . 东南沿海的文明开化程度最高 D .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902年《大公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赞扬者称其为“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批评者认为“观其口气,大有以中国伟人自居之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利”。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 男女的婚恋观不同 B . 自由恋爱得到普遍认同 C . 男女地位基本平等 D . 婚恋传统受到西学冲击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的掌握方式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21世纪看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 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 .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 . 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 . 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
A .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治国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材料二:粱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

  1. (1) 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 (4) “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读图1,图2,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准确运用相关材料进行说明)

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  )
A . 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 . 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 . 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 . 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
A . 数字化 B . 多元化 C . 网络化 D . 日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