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题库

历史上澶渊之盟签订的双方是

A . 辽和北宋 B . 北宋和西夏 C . 南宋和蒙古 D . 北宋和金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 . 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 . 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C . 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 . 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 . 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 . 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 . 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 . 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A . 辽、西夏的威胁 B . 土地荒芜、水利荒废 C .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 . 官僚地主隐匿田产逃税
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 . 汉武帝改革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宋代王安石变法 D . 明代张居正改革
材料  修正型的改革,就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主要是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形态内部,统治阶级他为了调整、修补、完善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而进行的改革,所以我们叫它为修正型的改革。这种改革,它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发生在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这种改革,它的出现往往是在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之后。……这些改革可以说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它对于稳固新建立的政权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种情况,就是发生在某一封建王朝的中后期的改革。……这个时候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社会危机一触即发,封建王朝统治难以为继了,……改革者为了缓和这种社会矛盾,挽救封建王朝的统治,就不得不调整或者改变某些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所以这种改革大多数是以失败而告结束的……。

——部分摘自《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

  1. (1)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修正型改革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两种不同修正型改革的时代背景。

  2. (2)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各举一例分析两种“修正型的改革”对社会所起的作用。

“庆历新政”的措施中直接限制官僚特权的是(    )

A . 定期考核官员 B . 严格“恩荫”制 C . 改革贡举制 D . 慎选地方官吏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决定推行训政及地方自治。为此,1935年蒋介石致电河南省政府王安石政略研究会熊公哲,“令其对王安石遗规作一深切研究,并作庐山训练教材之一”。据此判断,最有可能被“深切研究”的“王安石遗规”是(  )

A . 将兵法 B . 保甲法 C . 保马法 D . 均输法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著名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300万缗-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

官俸

约1200万缗

皇室

约720万缗

祭祀

约325万缗

岁币

75万两绢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500万贯钱和300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

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辩疑》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

  2. (2) 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

  3. (3) 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庆历新政时,范仲淹要求严格“恩荫”制。宋代实施的“恩荫”制(    )

①是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

②是官僚阶层特权的体现

③是导致北宋“冗官”“冗费”的重要原因

④消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下列对社会变法或改革的评价与图一,二,三,四相关的是(    )

A .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使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C .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 . 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 (1) 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 (2) 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
  3. (3) 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 (4) 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学者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种做法可能出现于(    )
A . 李悝变法 B . 商鞅变法 C .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 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 . 解决财政困难,加强军事力量 B . 消除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C . 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 D . 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处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 . 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的出现 B . 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导致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 . “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D .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平任组长。下列各项中关于中国古代改革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商鞅变法赋予了秦国新的生命力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 . 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整顿吏治 D . 这些改革给我们今天的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 . 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 B . 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 . 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 . 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 (3) 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禄胥吏”是“熙宁新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仓法关联配套,在加俸养廉的同时,对贪渎的行为进行打击控制。在神宗朝之前,胥吏中多数毫无俸禄可言。王安石指出,在旧的财政体系中,大量管理成本和注意力被用于“生事以取赂养吏人”,这样不但增加了百姓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产生大量无益全局,却方便胥吏从中牟利的事务,使信息壅蔽、事项丛脞,反而妨碍机务。另一方面,又会出现“近则太洋,远则太略”的弊端,因为远事无利可图,而近事却方便套取贿赂。决定对仓库管理及诸司吏员公人增加薪俸,而约之以严刑峻法:“乞取有少多,致罪当有轻重。今一钱以上,论以一法,恐未善。又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宜岁增至一万八千九百缗。在京应千仓界人如因仓事取受粮纲及请人钱物,并诸司公人取受应千仓界并粮纲钱物总计赃钱不满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钱加一等;一千流二千里,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其过致并与者,减首罪二等。若许赃未受,其取与过致人,各减本罪一等。已上人,仍亦许陈首免罪、给赏。”

——摘编自雷博 俞菁慧《北宋熙丰时期养育与约束并重的吏治体系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熙宁新政”吏治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熙宁新政”吏治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