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知识点题库

巴黎和会上争论的焦点是(     )

A . 如何落实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B . 如何对付苏联 C . 如何处理德国 D . 如何处理中国的山东问题
在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的问题上,美英支持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代表的外交实力 B . 反对日本独霸中国 C . 借中国遏制苏俄 D . 英美策略的调整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是(  )

A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 .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C . 体系建立时就埋下了新的矛盾隐患 D .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历史原因是

A .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 . 体系建立时就埋下了矛盾的隐患 C . 资本主义制度下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 D . 德日两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的共同之处是    (         )
①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②侵犯了中国主权,损坏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由少数大国操纵会议
④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近代以来,大国对海洋的争夺,一直持续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 世纪90 年代后期起, 德国开始建造大海军, 对英国海上霸权乃至本土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德国于1898 年和1900 年通过两个海军法案。德国海军预算1900年,为740 万镑;1910 年 为2060 万镑; 1914 年为2240 万镑。 

——摘编自陈欣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

材料二  1922年《五国条约》规定的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单位:万吨)


 ——钮先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材料三  英国人从16世纪开始就走向世界海上霸权的道路,他们的眼光从来就不是以欧洲一隅为焦点。日本虽然也是一个岛国,但其人民却不具有海洋民族的习性。他们从未向太平洋去寻求发展,其航海活动只限于亚洲大陆边缘。反而言之,他们却经常企图从海洋入侵大陆。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海上力量崛起的条件。德国这一举动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五国条约》的地位。据材料二分析,条约对美日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综合以上三段材料并结合20世纪以来相关史实,多角度论述“海上的霸权与主权”这一主题。(要求:多种角度,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行文流畅;150字左右。)

《五国海军条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 . 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B . 英国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C . 日本的海军势力得以扩大 D . 海军军备竞赛得以平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阿尔萨斯是法国最先进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发达的工矿业区,特别是洛林的铁矿,日后与鲁尔的煤矿联合起来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保证了德国钢铁生产国的地位,还直接影响到德国机械技术的确立。同时,德国从法国得到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德国利用这笔巨款用于工业建设和加强军备。

材料二  近代早期,德国在教育普及的程度居世界各国之首。1821年设立以技术教育为主的柏林实业学校,各地纷纷设立中等技术教育学校。政府还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还规定18岁以下青少年必须进补习学校学习。德国大力发展工科大学,1898年,德国9所工科大学在校生超过万人。在高等教育方面,教学与科研、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以及倡导学术自由的原则,已成为高等教育办学的普遍模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潮中,德国不仅出现了威廉“伦琴、马克斯”普朗克等一批科学巨匠,而且还出现了一系列应用性的新技术成果。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1929年,德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落后于英法两国。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宣布了“国民轿车”的概念:让每人都拥有自己的轿车。在希特勒大力鼓励汽车生产的战略下,大部分汽车企业在纳粹统治经济中追求自主战略,适时调整自己的生产,赢得了战争时期的生存和发展。德国长期以来实行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二是建立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既有效协调了本土企业间的竞争,又确保了“德国制造”的质量,还整体提升了“德国制造”的竞争力。在德国制造业公司的营业额中,27%以上是来源于创新产品。尖端技术产品的营业额中,7%以上用于研发。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德国制造”随着西门子、奔驰、宝马、阿迪达斯等品牌成了享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

  1.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普法战争给法德两国经济发展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德国制造业实现世界领先的因素。

  3. (3) 综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就德国民族精神对国家发展的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

A . 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 . 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 . 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 . 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1919年4月22日,威尔逊对顾维钧说:“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合∙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这里的“困难局面”应该指(    )

A . 美与英法在分赃问题上矛盾尖锐 B . 德国强烈抗议英、法、美的制裁措施 C . 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给英、法、美施压 D . 意大利懊恼之余退出了巴黎和会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获得两个代表席位,而且可以在大会的最高决策会议“十人会”中列席和陈述意见,从而在远东问题上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中国代表充分利用这一权利,在和会上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应归还中国的观点。会议没有接受中国的要求,仍决定由日本占有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但中国代表的论述得到了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政赞同。英、美、法等国代表团“中国所请理由极为充分”,都与中国代表握手表示赞同,“并于顾使陈述时,各强国屡有美意表示,现于颜色”。与会的英国首相曾表示:“吾可明告中国,世界各国对于中国较有感情,现为从前条件(指支持日本占有山东权益的协议)所拘束,无可如何。但使日本所求有逾于德国所得权利之外者,英国即无维持日本之义务。”法国总理也表示:“惜前内阁曾与日有约,然我愿量力所能,以助中国。”

——摘编自吴彤《中国参加一战与日本的关系》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努力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的最终结局。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1919年5月26日,某学者撰文称:“英法意日各国使用强权拥护他们的伦敦密约,硬把中国的青岛送给日本人交换他们的利益,另外还有种种不讲公理的举动,不但我们心中不平,就是威尔逊总统也未免有些纳闷。但是经了这番教训,我们应该觉悟公理不是能够自己发挥,是要强力拥护的。……叫那少数的政府当局和国会议员都低下头来听多数平民的命令,无论内政、外交,政府、国会都不能违背平民团体的多数意见”。该文旨在(    )
A . 告诫国人要看清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实质 B . 揭露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主权的肆意破坏 C . 引导国人将民族诉求与民主政治联系起来 D . 说明外交领域只有强权,并无公理可言
1919年3月2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枫丹白露文件》中强调:“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它国家统治。”它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 维护欧洲大陆均势以便控制欧洲 B . 对德国政策发生变化和保守性 C . 防止德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 . 维护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
材料: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之下摆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其实是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是过于苛刻了;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怒,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这就是当时人所持的一整套和平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既有真理又有误解。和平主义还另有其他根源,这在法国最为明显。……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因此法国采取的战略是防守性的,是要节省人力。如果发生战争,法国人希望主要是在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内进行战斗。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的认识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和平主义”思潮产生的后果。
材料:美西战争是 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对西班牙进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海权理论创始人马汉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而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国际上陷入孤立,特别是古巴和菲律宾两地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钳制着大量西班牙军队。美国以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为借口,于4月22日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最终,西班牙大败并请求停战,两国于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

--摘自王丹韵《浅析美西战争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西战争爆发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西战争的影响。
下列关于《非战公约》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第一次提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②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③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

④为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遭受德国两次侵略战争,于是一战结束斤,在凡尔赛体系不能完全满足自身安全需要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安全保障。结合下图,下列对法国寻求安全保障的步骤表述正确的是(    )

A . ①控制萨尔煤矿 B . ②使莱茵区成为非武装区 C . ③收回阿尔萨斯一洛林 D . ④修筑马奇诺防线
1926 年,英国外交部备忘录中认为:“我们已经得到了所有我们想要的,也许更多,我们唯一的目标是保持我们所有的,并生活在和平之中。”上述言论反映了(   )

①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影响到英国的国家政策        ②英国对战后既得利益的满足  

③一战提升英国实力,加强了英国的安全保障        ④世界大战对政府职能的改变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 D . ①③
国家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上半叶,英帝国从顶峰上走下来,白人殖民地完成了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成为英联邦中与英国平等的伙伴。亚洲非洲各附属殖民地的民族主义也开始抬头了,印度开始离心,民族主义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第二次世界大战推进了所有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潮流,英帝国的末日也即将来临了。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  1946年3月4日,丘吉尔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在演讲中,丘吉尔一再呼吁英美联合起来,建立“特殊关系”,推动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他还特别强调英美“双方军事顾问继续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便共同研究潜在的危险、武器的异同、训练的教材以及在军事院校互换军官和学员等问题,它还应包括联合使用两国在世界各地掌握的所有海空军基地,使现有设施继续用于共同安全的目的”。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1945--1949)》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上半叶“英帝国的末日”即将来临的原因,并结合材料指出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丘吉尔此时呼吁与美国建立“特殊关系”的原因。此后十年间,英美两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建立起了怎样的“特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