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题库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发展到全民族抗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 . 国共两党阶级立场趋于一致 D .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起统一战线
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吞并的原因有(  )
①国家弱小,力量悬殊 ②社会落后,无先进阶级政党的领导 ③无国际援助 ④英法的绥靖政策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罗斯福总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幽默地说,自1933年以来,“新政医生”这个内科专家把这个国家的急性内科病医治好了。可是,这个病人康复之后,又在1941年12月7日碰到一场严重意外事故折断了骨头,“新政医生”对这种病完全是外行,于是它就把病人介绍给“胜利医生”这个外科专家。这反映出当时

A . 美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 . 罗斯福新政彻底解决了经济危机 C . 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断了美国经济建设进程 D . 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
漫画是艺术化的史料,对于探究历史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下列两幅漫画,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明:漫画中的人物磨刀霍霍,而砧板上的“公鸡”却并不担心。

材料二

说明: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着座位上仅剩下的一个病人(英国)喊到:下一个!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

  1. (1) 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讽刺“公鸡”所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简述其理由。

  2. (2) 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14年2月2日,是二战中某次战役胜利七十一周年的纪念日。这场发生在苏德战场的战役使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其结果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是下图的


A . A B . B C . C D . D
下列各项,属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的共同点的是

A . 都是地区战场上取得的首次大捷 B . 都是盟军对德意法西斯的胜利 C . 都是战场上的重要转折点 D . 都是陆海空三军配合的立体战役
阅读下列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 (2) 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第二条:德国政府所制定的国家法律如不以国会和参议院的组织本身为对象,得与德国宪法相异。德固总统的权利不变。

第四条:德国与外国所订涉及国家立法事务的条约,无须获得参与立法工作的团体的同意。

——《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1933年3月23日)

材料二:民族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为德国国家思想的支柱,并与国家不可分离地联系着。它是一个公法实体。它的章程由元首确定。

——《党国统一法》(1933年12月1日)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和《党国统一法》颁布的后果。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法西斯统治的特点。

2013年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二战后东京审判时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战时日本领导人“是根据联合国一方战胜国判断被定罪”。这一说法(    )

A . 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二战作出总结 B . 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C . 是在美国授意下否认侵略的一贯行为 D . 深刻反思东京审判以换取国际社会对钓鱼岛问题的同情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分割德国方案上双方分歧相距甚远;英国起初只主张建立一个多瑙河联邦;苏联则坚持对德进行分割占领,主张使德国成为非工业的农牧业国家。因此时大战指日可胜,英国已在考虑如何利用未来的德国对付战争中不断强大起来的苏联了,正如美国外交家波伦指出的那样:丘吉尔觉得“欧洲需要一股力量来消除苏联的势力,实际上是赞成让一个统一的德国和法国担当起这项任务”。

——摘编自波伦《历史的见证》

材料二:围绕德国的赔偿问题,苏联谋求德国最大限度的赔偿,以避免像20年代那样,不但对德制裁不力,反使德国经济迅速复活,因而,苏联提出德国赔偿200亿美元,并应享用一半,其中10%~15%应从西方占领区获取。英国虽也期望获取赔款,但反对苏联方案,它唯恐把沉重的赔款强加给德国,会引起革命,更不愿苏联获利太多。后经讨价还价才达成妥协。但是,德国问题一直成为战后苏与英(美)矛盾、“冷战”的焦点之一。

——摘编自麦克米伦《战争狂飚(1939-1945)》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指出英国和苏联在战后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并分析其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英苏上述分歧所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利益是驱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爆发之根本所在;两次世界大战皆源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二战前,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虽有发展,但受政治因素影响并不紧密。各资本主义强国在经济上主要与自己的殖民地、附属国和“势力范围”联系密切,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则少有往来,所以各资本主义强国在发生利益冲突时无所顾忌,导致它们走向世界大战深渊。

二战的结束,也标志着核时代的到来。核时代的战争具有更大的危险性,科学家是十分清楚的。因而,战后出现了以科学家为首的反核、反战运动。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至今,联合国在制止武装冲突、调解危机、推动裁军、限制毁灭性武器的发展等方面,显示了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葛兆富《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性战争未起之成因浅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半期没有发生世界性战争的主要因素。
【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6月3日,中途岛海战开始。日军首先攻击阿留申群岛,但没能诱出美军舰队北上。4日凌展,负责进攻中途岛的第一机动编队正式发起进攻,但美军早有准备,已经升空的飞机迎击日机,使日军未能取得预期的战果。编队指挥官急令第二波攻击机改装炸弹,准备再次攻击中途岛。美军舰队见机突然出击,日方舰队失去空防,无力还手,4艘重型航空母舰全部都被炸沉。除此之外,日本还损失1艘重巡洋舰、332架飞机和数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而美军只损失1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扭转了珍珠港事件后军事实力上的劣势。

    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之后日军逐渐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而美军逐渐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1942年8月7日,美军乘胜反击,进攻日本威胁美、澳交通线的最前沿——瓜达尔卡纳尔岛。但是,美、英的全球战略是“先欧后亚”,没有向太平洋地区抽调更多的兵力,因此瓜岛争夺战持续了半年之久。美军占领瓜岛后,完全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途岛海战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战场日本战败的原因。
歌曲《雅拉玛》中唱道:“西班牙有个山谷叫雅拉玛/人们都在怀念着它/多少个同志倒在山下/雅拉玛开遍了鲜花/国际纵队留在雅拉玛/保卫自由的西班牙/他们宣誓要死守山旁/打败法西斯狗豺狼”。上述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
A . 19世纪30年代 B . 20世纪30年代 C . 19世纪40年代 D . 20世纪40年代
如图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

①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争端频繁

②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③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持续努力

④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注:对中国蔑称)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注:沈阳)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0月15日布告

材料二: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

——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世界历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现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都是有利于对日抗战的。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只要这样地继续下去,勇敢地大踏步地继续下去,终会给与中华民族以新的激动力来实现他的民族解放的神圣任务的!

——朱德《实行对日抗战》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予以驳斥。
  2. (2) 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对国人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0月2日德军展开“台风行动”,以求在冬季来临前完成攻占莫斯科的目标,希特勒认为这个城市的陷落将在短时间内导致苏联的全面崩溃。紧急形势下,莫斯科人民在3天内动员起来,12万人组成民兵和巷战小组,约45万人参加了修筑防御工事,四分之三以上是妇女。为强化红军抵抗的决心和提高人民的士气,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传统阅兵仪式,斯大林等领导人检阅了经过红场列宁墓前直接开赴前线的部队。由于苏联军民的奋勇抗击,加上德军原来以为在冬季来临前就可以打败苏联,没有御寒装备,当严寒到来时,德军冻伤人数超过了战斗伤亡人数。苏军抓住战机大举反攻。莫斯科之战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摆在希特勒面前的只能是一场持久的两线作战。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重大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而这次战争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除了英、德两国之外,包括同属英联邦的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爱尔兰等国的空勤人员也投入英军;许多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国家的流亡政府,包括波兰、法国等撤至英国的空军,也加入了保卫英国的行列;当时属于中立的美国也有志愿者组成了“飞鹰中队”与英国并肩作战。同时,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雷达的国家,并且拥有四个发动机的大型轰炸机。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开始制定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这场不列颠之战实为空战史上所罕见。但是,英国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军民并没有被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他们万众一心,坚持抗战。直到1941年5月,英国彻底粉碎了德国征服不列颠的企图,并打乱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原定战略计划,使英国成为西欧抵抗运动的领导中心和盟军战略反攻的基地。而德国在进攻英国失败后,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困境,在战略上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五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不列颠之战胜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不列颠之战产生的影响。
1942年,希特勒决定发起“夏季攻势”,兵锋直指苏联南方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工业中心,也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即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希特勒发动“夏季攻势”意在(    )
A . 攻占战略重地列宁格勒 B . 为夺取战略物资产地高加索做准备 C . 夺回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D . 救援陷入苏军重围的第六集团军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全面负责对华宣传。为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这种中国形象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第二,中国是肩负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第三,中国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路。美国试图通过对战时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现,鼓舞中国民众的战斗士气,同时向中国民众灌输大国意识和国际共同体理念。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特殊剪裁,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中的中国形象》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华宣传塑造中国形象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宣传中国形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