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知识点题库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下述五次战役的顺序是(  )
①莫斯科战役 ②诺曼底登陆 ③不列颠之战 ④中途岛海战 ⑤斯大林格勒战役

A . ③④①⑤② B . ①④③②⑤ C . ③①④⑤② D . ③①⑤②④
1943年,英美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成功的直接前提是(  )

A . 北非战事的结束 B .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 C .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 .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段时间以来,原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某些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去苏联化”……个别国家的部分人否定苏联的二战贡献……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世人和国民要尊重苏联在二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以下属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贡献的有

①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向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大量援助

②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

④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③④ D . ①④
1943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讲道:彩虹是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

A . 中途岛海战 B . 柏林会战 C . 诺曼底登陆 D . 库尔斯克会战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后……已成为反侵略之中心,于是我国遂列为四强之一;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虚名之害,能不戒惧乎哉。”文中省略的是(   )


A . 苏、美、英、法 B . 中、美、英、法 C . 中、美、英、苏 D . 英、美、苏、意

右图所示,1939—1942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疯狂地侵略扩张。下列按侵入时序所作的排序,准确的选项是(     )

A . ②①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③②①④ D . ③①②④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希特勒认为他的东侧受到了保护,在1939年8月25日,他命令军队于第二天早晨五点四十五分开始入侵波兰。这时希特勒认为,失去苏联支持的西欧列强不会设法援助波兰。但是正相反,就在希特勒发布命令的同一天,英国政府的代表与波兰正式签订了联盟条约。与此同时,希特勒听说墨索里尼已决定不参战,至少暂时不参战。这两个挫折使希特勒确信,暂时的退却是必须的,8月25日晚,他取消了入侵命令。

    这位纳粹领袖这时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外交上的另一个慕尼黑。在以后几天中,欧洲各国外交部纷纷提出了各种和解、调停和公民投票的建议,而紧急关头的这些努力没有一个产生实际的效果。其时,德国将军们正提醒希特勒,只要再过一个月,便是使我们无法在波兰平原上调动坦克的秋雨季节。因此,8月31日,“元首”发布了向波兰进军的最后命令。

——《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希特勒入侵波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希特勒入侵波兰造成的影响。

二战期间,非洲被迫卷入战争并成为战场。据统计,二战期间,非洲供给世界所需铀的100%,工业用钻石的98%,钻的90%,黄金的50%,铬的39%,钒的24%,锡的22%,锰的19%,铜的16%,铂的13%。这说明(    )

A . 非洲的国民经济已经完全被殖民化 B . 客观上非洲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很突出 C . 二战期间非洲的工业资源已经被挖空 D . 非洲的民族主义经济力量逐渐成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不堪一击,在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就宣告投降,其主要原因包括(    )

①法国政府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缺乏同德国侵略者开展的思想和军事准备

②坚持消极防御战略,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

③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的生产方面落后于德国

④综合国力不如德国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期间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    )

A . 英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缺乏信心 B . 英国试图让美苏承担更多的责任 C . 英国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衰落 D . 雅尔塔体系已经形成
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上方印有1942年,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 . 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 . 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 .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 . 国民党军队开始消极抗战
1945年8月8日晚,苏联对日宣战。下图是同年8月9日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的增张。该报撰文称“苏联已参加中美英三国宣言”。这里的“宣言”指的是(  )

A . 《大西洋宪章》 B . 《开罗宣言》 C . 《联合国家宣言》 D . 《波茨坦公告》
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此时的欧洲(    )
A . 法西斯国家正式结成了军事同盟 B . 德国空军轰炸了城市格尔尼卡 C . 西班牙马德里被佛朗哥军队攻陷 D . 意大利正式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
A .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战争财 B . 这有利于掌握制海权的英国 C . 表明美国完全放弃“中立”政策 D . 这是美国对日本进占印度支那的反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登陆战的兴盛时期,登陆战规模、次数、战术、组织,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下列登陆战发生的地点从西到东的排列顺序是(  )

①西西里岛登陆   ②诺曼底登陆  ③“火炬”两栖登陆   ④冲绳岛登陆

A . ①③②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③②①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644年时,英国诗人弥尔顿就提出了“出版自由”的主张,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各种角度深入这个话题,使得英国从政府到民众都有了言论自由的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大众媒体在战争中产生的巨大效用,战争结束后收音机日益成为人们获取各方面信息的主要来源。从1941年到二战结束,英国在其对外广播电台中使用的各国语言高达46种。在战争后期,英国大众传媒通过收音机对新的黎明以及“一个更加美好的英国”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强调赢得了公民的广泛支持,公民一致幢憬着美好的未来.英国政府所制定的审查制度也顺理成章地得到潜移默化的强化。

——摘编自孟杨《二战时期英德两国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研究》

  1. (1) 根据材料,指出二战时期英国新闻传播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英国新闻宣传的特点及其影响。
1942年10月,他在阿拉曼地区率部与德、意军队激战,挫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由此声誉大振,被人们称之为捕捉“沙漠之狐”的猎手。他是(   )
A . 丘吉尔 B . 蒙哥马利 C . 艾森豪威尔 D . 曼施坦因
某国际会议达成的会后公告中有如下文字:“美国、英帝国及中国庞大陆海军部队,业已增强多倍,其由西方调来之军队及空军,即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击……”,该国际会议(   )
A . 参加者为中美英三国的首脑 B . 说明反法西斯盟国开始协调对日作战 C . 决定会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 . 有涉及战后处置德国的内容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希特勒在西线发 动攻击的第二个目标是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1940年5月10日,德国军队在长达800 多公里的西部战线上发动规模庞大的闪电式的进攻,卢森堡:当天就被全部占领,荷兰抵抗了5天,于5月15日向德国军队投降,比利时坚持到5月28日,最后放下武器。德国军队的主力很快从卢森堡和比利时南端挺进,越过阿登山脉,从北面迁回法国重兵把守的马奇诺防线,占领色当,沿着法国北部平原直扑英吉利海峡。5月20日坦克部队到达英吉利海峡,将盟军切分成相互孤立的两块。5月24日德国主力进攻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盟军,英国军方下达渡海撒军的命令,大约34万盟军安全撤退,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撤退。

——摘编 自杨泽伟《20世纪国际关系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敦刻尔克撤退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敦刻尔克撤退的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在得到罗斯福保证其在远东的领土要求的情况下,同意在击败德国2至3个月后加入太平洋战争对抗日本。

    5月9日,德国战败宣布投降,苏联将主要作战力量调集至太平洋战场。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派出约150万人的军队,超过5,000辆坦克、超过28,000门大炮和4,300架飞机等武器装备。日本方面集结了约60万人的军队,1215辆装甲车和坦克、6700门大炮及1800架战机。日军未能预计苏联会这么快便对日宣战……日方将领几乎不能作出有效的指挥。另外苏军使用了运输机把部队空降到各大小机场和城市中心,以及通过空军为超出陆上补给线的部队提供补给。苏军的陆空夹击之下,日军毫无招架之力,最终战败。这一次苏联大获全胜的行动被称为“八月风暴行动”。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 年》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月风暴行动”发生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月风暴行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