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知识点题库

世界上最早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

A . 日本 B . 苏联 C . 德国 D . 美国
某校举办了一次历史小报展览,有一位同学在小报中有下列一段叙述,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的叙述中有几处史实性错误(  )
1939 年9月1日,德军突袭苏联,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7月,德军进攻苏联南方的战略要地列宁格勒,苏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1943年2月,苏军取得战略胜利。1943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确定了对德作战的方针;会后英美联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1945年5月,美军攻占柏林,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A . 1处错误 B . 2处错误 C . 3处错误 D . 4处错误

下图所示战争由于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广泛参与,被称为“小二战”。在这场战争中

①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发展到了顶峰
②德、意派出大量军队直接参战
③苏联派出“国际纵队”同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
④美国商人向叛军供应了大量燃油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描述道“战马与坦克搏斗!骑兵的长枪与坦克的大炮对抗!……这是他们,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这里描述的是

A . 马恩河战役 B . 德国突袭波兰      C . 德国攻陷法国 D . 莫斯科之战
西班牙内战时,英国与法国实行的“不干涉”政策实际上是纵容侵略政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


A . 客观上限制了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进行援助 B . 直接支持佛朗哥叛军 C . 直接支持德意公开干涉西班牙 D . 客观上限制了西班牙共和国取得武器援助
丘吉尔说:“我知道,今天人们很不愿意回忆那一次会议,在那次会议中张伯伦和达拉第等自投罗网,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投降。”丘吉尔这样说的理由是因为“那一次会议”(   )


A . 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B . 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C . 使德国法西斯得到了“向西进军”的鼓励 D . 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说:“是你们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是(   )


A . 莫斯科保卫战 B . 阿拉曼战役 C . 库尔斯克战役 D . 斯大林格勒战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写到:“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材料二: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首次提出把“地处沿海前沿”和“靠近前沿”的兵工厂内迁,并立即付诸实施。1937年7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由何应钦主持召集有关各部会议,讨论内迁总动员,组成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在内迁法律政策上,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工业奖励法》、《工矿业赞助条例》等。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重庆,这场内迁被誉之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37—1940年,共内迁工厂450家,机器材料近12万吨。其中以钢铁业、机械工业、电力及电气工业、煤矿业等行业之器材为最多。到1940年夏,后方已形成8个新工业区。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背景和作用。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与之相符的是( )

A . 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中国东北三省 B . 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 . 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予起诉 D . 同意苏联提出的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戴安澜(1904—1942年),安徽无为县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著名抗日将领,以远征缅甸闻名。1925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翌年参加北伐。1939年12月赢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1942年3月戴安澜率第200师西出云南远征缅甸,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5月16日戴安澜于指挥所部撤退逢中,不慎中弹负伤、逝世,享年38岁。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在异邦打击侵略者,自甲午战争以来,这还是第一次。但中国远征军用出色的战绩证明,他们的英勇顽强不在盟军之下。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为戴安澜签署颁布勋章的命令中写道:“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达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中国远征军的苦战虽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但中国远征军首次出国与盟军协同作战及其在缅甸防御战中的重要作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安澜将军被美国总统罗斯福授勋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安澜将军远征缅甸的影响。

《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 . 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 . 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 . 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起,美国开始考虑对中国南海诸岛的处理问题,提出“将根据安全需要对此前由日本统治的太平洋岛屿进行安排”。并制定了三种方案:交还给中国,交给法国和国际托管。在日本投降后,美国政府提出了新方案,规定日本必须放弃战争期间内占领的南沙群岛等地区的领土,却没有确定由谁接收,仅仅将南沙群岛定为“非托管区域”。1947年3月,美国在“对日和约”草案中明确指出日本在南海地区应放弃的岛屿包括“东沙岛、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或者南海中的任何其他岛屿”。

    1950年,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1951年3月对日和约草案依然未提及南海诸岛归属问题,仅在涉及到中国领土的部分规定:“日本放弃对朝鲜、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所有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后在法国要求下,才决定在草案中规定:“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最终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基本上沿用了这一措辞。

——摘编自栗广《美国对南海诸岛归属问题的考量与行动》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南海政策的核心内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的南海政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七七事变”后,苏联采取了支持中国抗日的立场,在军事和经济上给予广泛援助。

日本则于1938—1939年间多次向苏联远东边境挑衅,被苏军打败。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政策以致命一击。与此同时,英美对日本侵略采取纵容乃至妥协政策,企图“祸水北引”。苏联从维护自身安全出发,于1939年8月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4月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苏联驻美大使向斯大林转达了希望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愿望。斯大林表示,对日宣战要视苏德战场的形势变化而定。1945年,雅尔塔会议通过了《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其中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1945年8月7日,即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第二天,斯大林向远东的苏联红军下达了对日作战的命令。8月8日,苏联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摘编自崔建平《苏联对曰外交政策研究》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策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侵略,1932年1月3日侵占锦州,进逼关内。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照会,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日政府间所签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用违反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义务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合法条约权利。以上照会阐述了美国的新政策,被称为“史汀生主义”。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汀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本侵华不直接干涉的原因
据多方历史记载,怀特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怀有极大兴趣,以至于美国国内有人攻击他是苏联间谍,他也因此没能当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一任总裁。这反映出(   )
A . 美国敌视苏联的理念在战后己暴露 B .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遭到美国抵制 C . 布雷顿森林体系排斥国家干预思想 D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美国所控制
《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
A . 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B . 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 . 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D . 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二战时期的主要战争有明确的作战计划,如图反映的是(   )

A . 巴巴罗萨计划 B . 施里芬计划 C . 火炬计划 D . 海狮计划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后,德国鲁登道夫的《总体战》总结“一战”的特点,提出了“总体战”的思想:“总体战的本质需要民族的总体力量,因为总体战的目标是针对整个民族的”;“这是无情和确凿的现实,而且必将使用各种作战手段为这一现实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把战争推到了能够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极端界限。战争向着无限化方向发展已达到了一个‘临界点’。 ……20世纪是人类战争历史运动大趋势 转折的世纪。其总趋势是从向上发展达到无限化总体战争的顶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下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有限战争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据李巨廉《战争历史运动坐标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整理

  1. (1) 哪一事例能够直接证明材料中的“战争……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极端界限”?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总体力量”“作战手段”和“无情”等方面对二战是“无限化总体战争的顶点”进行解读。
德国法西斯头子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
A . 吞并奥地利 B . 割占苏台德地区 C .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 . 进攻波兰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过程证明:面对全人类的敌人,只有合作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起初谁也不相信……然而在经过了最初的一阵子不安之后,我开始对日本人向我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事感到幸灾乐祸了。多年来,我先后就日本人的威胁以及我们应当趁早采取行动以防患于未然的建议,……看到我提出的警告被当成耳旁风,实在叫人灰心丧气。不过,反过来想,要唤起我国人民奋起行动,正需要那样的灾难,一旦发生了那样的事,我就不担忧最后的结局了。

——【美】《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材料二: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

——二战期间某文件

材料三:出席会议的各大国同意如下:;……

(四)注意到“霸王战役”应于1944年5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根据这一声明,苏联军队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发动攻势,以便阻止德国军队从东战场调到西战场。

——摘自1943年某国际会议协定内容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警告被当成耳旁风”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突击一事”对二战的影响。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的出处,概括主要内容。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以上国际会议的名称。材料四所指的决议指的是什么事件?并简要概括该事件胜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