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知识点题库

特里·伊格尔顿在其新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

①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②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③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经济因素决定歪曲为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④把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2015年7月,国土资源部批准33个区县作为实施土地改革方案的试点,为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探索经验。此项改革的实施(  )

①旨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旨在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符合辩证法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④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事实说明(    )
A .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 .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 .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 . 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在方框中填入合适的内容。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生产活动最终决定着社会的性质、社会的面貌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6月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会见企业家代表时指出,国际上一些领域出现产能过剩,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很多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一个结果。在消化过剩产能方面,中国为自己的结构性改革做出了努力。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

①结构性改革是基于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②改革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③改革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模式的创新,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④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产能过剩,表明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公务员法逐渐出现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地方,需要加以修改完善。2018年11月1日至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材料表明(    )
A . 价值选择标准往往因人而异 B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D . 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更替
中央在总结浙江等地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广实施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地规范运行、有序开展。这做法(   )

①说明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②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

③通过完善上层建筑以巩固经济基础  ④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新一轮农村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④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的历史是我国经济制度、体制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历史。十九届四中全会最新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学依据是(    )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实践决定认识,70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要求对基本经济制度做出新的认识

③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已经基本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④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③④
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方针政策先后两次延长承包期限不断健全相关制度体系,依法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保持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

①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②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③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④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为适应新时代经济建设和发展要求,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都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新界定基本经济制度的哲学依据是(    )

①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④社会发展的本质就在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优势。

编纂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等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用行文条款书写人民权利,最大程度保护人民权利。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102万条意见和建议。

事异时移,法随时变。这是一部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民法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与时俱进,不断顺应人民期待,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民为邦本,法系根基。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破解高空抛物坠物难题,维护小区业主合法权益……民法典聚焦百姓关切,强化保护人民权利,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法治保障。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民法典的编纂是如何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的。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____的发展,形成了人类最早的国家,促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时代,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
A . 资本主义 B . 生产力 C . 阶级社会 D . 社会主义
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诱发的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不良现象,我国亟需构建“重利而不轻义,扬义又不贬利”的义利观,对义利关系失衡的不良现象进行正确引导。这是基于(   ) 
A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 价值观念决定行为选择 C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 . 道德价值高于经济价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改革开放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几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地位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谈谈你对现阶段我国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发展是国家的宏大叙事、是前所未有的中国速度。日新月异的中国,用实绩标注着创新发展的速度。“奋斗者”号深潜万米,“九章”横空出世,“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停泊轨道,5G信号加速覆盖城乡,高速铁路网不断延伸,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原野上神州大地,到处都能感受到快速发展的脉动。发展更是关乎个体的切身利益,是细微而温暖的中国温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蜿蜒于崇山峻岭的“慢火车”多年不调价、终年无休、票价低廉,经停一个个小站,承载着许多人的生计与梦想;从深山中新建普遍服务通信基站,到确保小品种药稳定生产供应;从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到完善困境儿童保障制度;从全力以赴救治新冠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个病患者,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施策,“一个都不能少”…中国的发展,展现出不弃微末不以短期利益做取舍的境界。党和政府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厚度。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不仅注重发展的速度,更始终追求发展的温度”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国家法律法规也应与时俱进。

材料一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与国内各方面矛盾和挑战叠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考虑国际国内形势、法治建设进程和人民群众法治需求,适应解决我国法治领域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与新时代中国法治实际相结合,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加强法治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科学系统的法治思想体系。在习.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我国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

材料二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然而,很长时间以来,职业教育被冠以“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2022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行修订。新职教法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德技并修、因材施教,致力于打通上升通道,设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新职教法能进一步推动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喜欢动手实践的学生,学一技之长,成为新时代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1. (1) 习.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法治实践基础。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新职教法修订的合理性。
  3. (3) 为宣传新职教法提出的新思想新观念,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某班级拟在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列出两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理由。
2022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京召开。据此回答问题。

  1. (1) “两会热词”记录时代变迁,反映时代大势,标注幸福刻度,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能领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 (2)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地方组织法的修改真正实现了全过程倾听民声、汇集民意、凝聚共识,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

    ①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上层建筑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