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知识点题库

根据惠州市真人真事改编的话剧《小巷总理》,参演广东省第十二届艺术节,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说明(   )。

①人们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材料一 受广大观众喜欢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的版权是荷兰的,《爸爸去哪儿》的版权是韩国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模式与美国的英语经典节目《全国拼字比赛》类同,等等,一些有识之士为此感叹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形式上有创新但有所不足。真正让人担心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文化对国人的影响有扩大的趋势,在发展民族文化上,社会上不少人缺乏应有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这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作用。

材料二 当前我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娱乐性强,观众参与度高,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荧屏生活。但是其中有些综艺娱乐节目出现了低俗化倾向:某些嘉宾通过假造身份、故意炫富、雷人言论、失检行为、恶意嘲讽等方式自我炒作;部分媒体片面追求收视率,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思想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国家广电总局近日强调,不能片面追求收听收视率,不能靠低俗、庸俗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应该坚决叫停低俗文化,不让其流布于社会。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就全球化环境下如何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出合理建议。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回答:你认为,当前某些综艺娱乐节目出现低俗化的原因有哪些?

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人们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这体现出(  )

A . 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B .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 .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D .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中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一:2013年,习.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以后,“丝路”沿途欧亚国家将描绘出一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经济大走廊新蓝图,其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中国将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带状经济、走廊经济、人文资源开发、贸易便利化、经济技术援助、经济一体化等各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欧亚区域经贸发展。

材料二:“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1. (1)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应如何坚持联系的观点。

  2. (2) “一带一路”是经济共赢之路,政治合作之路,更是文化交融之路。请阐述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文化发展带来的契机。

天津市荣获“2014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和“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两项大奖,是四大直辖市中唯一获得双奖的城市。天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积淀出了独有的特色文化,这种文化推动着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

请阐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2016年3月2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公布。该墓迄今出土文物1万余件(套),包括青铜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简等各类珍贵文物。众多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奢华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出土文物是(  )

①特定时代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                  ②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美。”作为传统茶具代表之一的紫砂壶,器型抱朴,有虚静之态,装饰典雅有韵致,加之携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深远的题诗赋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从2014年中国APEC峰会,到2016年G20杭州峰会,再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外事活动中都能看到紫砂壶的身影。

阅读材料,谈谈紫砂壶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中国电影海外销售额成倍增长、对外合作渐入佳境,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些变化不仅使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的“能见度”大幅提升,更为国外观众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这表明(    )

①电影作为文化载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③电影作为文化产业,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④中国电影走出去,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2019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通过“5G+VR全景”技术,用更快的传输速度、互动性更强的画面内容,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提供沉浸式的传播体验。用户只需通过人民日报“两微两端”打开专题页面,就仿佛置身两会现场,感受更鲜活生动的场景。这表明(    )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科技发展可以助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②推进多媒体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

③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大众传媒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基于人类社会各种思想文化依托现代传播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交流和碰撞也有日益扩大的形势,西方国家,尤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凭借其计算机网络和卫星技术上的绝对优势,积极拓展、甚至谋求垄断世界思想文化市场,控制世界思想文化资源。这警示我们(    )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要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

③要反对文化霸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④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是打赢脱貧攻坚战极为关键的一年,貧田地区不仅需要经济扶贫,还需要文化扶贫,某“文化扶贫小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他们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层面与某贫困县结帮扶关系;鼓励该地区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讲仁爱”的时代价值,推进传统文化进农家,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同时,利用互联网,通过手机APP、在线课堂,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当地农民掌握更多厉害技术;通过以老带新,委托培训等方式,培养出乡土文化人才,解决基层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1.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解释“文化扶贫”的合理性。
  2. (2)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某“文化扶贫小组”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
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一个地区的贫困,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因此,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文化扶贫工作,抓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条主线,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独特传统文化资源,以扶志促扶贫,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文化下乡由“送文化”到“种文化”让文化在当地落地生根,走出独具特色文化扶贫之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全国各地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扶贫工作的合理性。

江西新月族村依托优美的环境和特色民族文化成立文化旅游发展公司,赋予传统的畲族服饰、歌舞、美食和特色竟技表演以新的时代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使这个昔日落后的小山村一举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这巨变得益于该村(   )

①创新了特色民族文化传播的手段  ②开辟了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新途径

③推动了传统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实现了民族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下列正确表达了经济发展对文化影响的传导顺序的(   )

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①→③→② C . ①→③→④→② D . ③→④→①→②
营销大师飞利浦·科特勒说:“第一代的营销关注产品,第二代的营销关注消费者,第三代的营销要关注人文精神。”这说明(   )
A . 文化对经济具有决定性作用 B . 文化与经济的交融越来越显著 C . 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D . 文化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目的
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表明(   )
A . 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 B . 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 C .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 .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中秋佳节,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挂彩,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举家登上楼台,摆上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共同赏月叙谈,祝福远方的家人。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团圆经济”。这表明(   )
A . 经济发展依赖于丰富的文化活动 B . 节日文化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表现 C . 节日文化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D . 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占据基础地位
今天6月13日是我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阿里巴巴、京东等网络平台联合举办了“非选购物节”,各地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类似线下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融入当代生活。这说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非意识形态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条条老街、一处处名胜,以及蕴含其中的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等,给一个城市烙上了独特印记,如提起北京就会想起胡同,提起武汉就会想到黄鹤楼,提起苏州就会想到园林……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文脉。城市历史文脉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城市文化精髓、优良文化传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给人以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材料二:城市特色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是物质与精神的融合。中国传统城市素来尊崇“天人合一”,尊重历史传统。但过去三十年,单一的现代城市发展模式无情地冲击着我国原生态的城市,不少城市大拆大建,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面对千城一面、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失落的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城市规划建设既要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又要体现城市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必须延续历史文脉。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