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知识点题库

201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人们纷纷外出旅游,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人们或去参观古代艺术建筑,感叹它的神奇,或去参观革命老区,接受红色教育,或去南方感受水乡。文化,或去民族地区体验民俗生活。据此回答问题。

  1. (1) 下列选项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

    ①文学艺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③地方文化各具风采 ④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2. (2) 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这是因为(   )

    ①自然条件不同 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③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 ④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促进文化繁荣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有专家认为“文化如人,有了性格就变得鲜活起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见,只能是别人的影子受人摆布,文化亦如此。没有性格的文化就没了脾气,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自信可言.如何让文化有性格呢,一是要传承,不忘本,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东西继承下来;二是要吸收,只要有营养,对中华文化有益,尽管拿来;三是要创新,时代总是不断更迭,再优秀的文化都有属于它的时代,辉煌过后,总要重头来过,因此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用最美的音符奏出中国文化最强音。”

  1. (1) 结合材料,谈谈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2. (2)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广大青少年的参与。请为广大青少年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全球观众对选秀节目已经深感疲惫之时,《中国好声音——TheVoice of China》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一夜“爆红”,创同时段收视高峰。“好声音”的节目形式来自荷兰,制作方花费巨资从荷兰引进了全套节目版权和设备,但“好声音”不是单纯模仿和复制欧美的节目模式,而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和社交网络媒体,并利用合理、系统的创新机制进行了中国化本土改造,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寻找中国独有的精神气质。大胆的创意,新奇的构想,“腕”级的评委,严谨的管理,亲民的视角,牢牢锁住了观众的眼球。

材料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然而,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要面对西方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下的境遇,既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压力,同时又激发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面对全球化,中国应当保持我们的文化特色,并借鉴外来文化优势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 (1) 透视《中国好声音》音乐评论节目的成功,有人感慨地说:“综艺节目的成功,借鉴欧美的成功模式是一个必由之路。”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该观点。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中国文化应怎样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

  3. (3) “借鉴外来文化优势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这对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哪些哲学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昆曲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昆剧是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很多剧种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的表演体系,它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材料二 近年来,昆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存活现状并不乐观。传统戏曲只有呈现当代的审美价值,才能引起当下观众的共鸣。因此,创新是包括昆曲在内的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学者甲认为,创新一定要以继承为基础,不能在对昆曲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创新。学者乙认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和发展,要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为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昆曲剧本,其次是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要进一步丰富昆曲的表演形式,增强昆曲的艺术魅力。学者丙认为,昆曲创新一定要遵循戏剧发展规律,一些经典昆曲剧目如《牡丹亭》,应以继承为重,创新时最多只能在灯光和服装上做些变化。

  1.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加强昆曲传承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意义。

  2. (2) 请你运用矛盾分析法评析三位学者看法的合理性。

  3. (3) 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昆曲创新工作。

2015年,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8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据此回答小题。

  1. (1) 中国申请将中国土司遗址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是(  )

    ①它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保护它,可以使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免遭破坏③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④它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 (2) 中国社科院专家认为:“在古代,对于大国,如果不分层次、类型去管理,很难维持国家的持久强大和统一。”直到明清采取“改土归流”前,土司制度都是维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此次联合申报的土司遗址,是“土司”的行政与生活中心聚落遗存,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见证了古代中国对多族群聚居地区管理和多元文化保护的独特智慧。下列观点最符合我国古代实行“土司制度”管理民族地方蕴含的辩证法智慧的是(  )

    ①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矛盾的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基础和总结,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二者相互联结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要对中华文化进行护根、承脉、铸魂、补钙。其中,护根,就是保护、涵养梳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脉,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这是因为(    )

A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B . 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见证 C .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D .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表明(    )

①绘画和诗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②文化创新的源泉在于诗画艺术结合

③文学和艺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④中华文学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一些地区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的全部8首古诗,引起争议。习.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

运用所学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应该把传统文化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依据。

2017年8月11日,人民日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共西安市联合主办“丝绸之路文化行”,活动通过讲述“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故事,串起整个中国故事的大叙事,意在发掘展示“丝绸之路”所积淀的中华文明,唱响“一带一路”文化乐章。举办“丝绸之路文化行”活动(    )

①能够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②可以让人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④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月2日,习.平出席《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平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制度不同,不是统一的障碍,更不是分裂的借口。“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会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的利益和感情。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1.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2. (2)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文化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3. (3) 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8年9月23日,我国迎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时节,全国处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广大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当其时。下列关于这一节日说法错误的是()
A . 是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意愿体现 B . 凝练生成重视农业、尊重农民、庆祝丰收的新时代先进文化 C . 肯定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精神,提升自信心、荣誉感、获得感 D . 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力争打赢一场防控疫情的人民战争

材料一:科学规划,协调一致。疫情发生后,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制定疫情防控方针   政策,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推进。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统筹调度。各地各   部门协调联动,环环相扣,科学高效。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央统筹调度全国医疗资源驰援武汉,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一个个“逆行”的背影,一排排满载保障物资的车队,一声声“武汉加油”的呐喊,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成为“刷屏爆款”。

材料二:韧性,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回顾中国漫长的发展史,就是一   部与各种灾难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文明韧性的展示史。每逢灾难降临,这种文明的韧   性就会得到充分体现。战胜疫情,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1. (1) 庚子年春节突如其来的疫情是检验我国当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发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势,以应对   这次大考的。
  2. (2) 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你对“文明的韧性”的认识。
2019年4月26日,电影《小河淌水》联合出品协议在云南签约。电影《小河淌水》与民歌《小河淌水》一脉相承,《小河淌水》是云南民歌代表作,素有“东方小夜曲”的美誉。2011年,以《小河淌水》为代表的云南弥渡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拍摄同名电影,将赋予这首“东方小夜曲”新色彩。材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共同发展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中华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

④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020年,西藏阿里地区为保障完成“人人通”培训目标,通过编排制作双语培训教材,=积极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推进农牧民群众和村干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有利于(   )

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增强交流沟通能力,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推动藏族文化更好地传承         ④保障藏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包含着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
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如右图)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在“BEIJING2022”字体的形态上汲取中国书法与剪纸的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该设计(   ) 

 

 ①坚持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创作导向 

 ②诠释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价值追求 

 ④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习.平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下列对“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解读正确的是(  ) 

 ①“气度”指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②“理念”是中华文化主导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③“神韵”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发展方向 

 ④四者共同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