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选择与适应 知识点题库

《自然》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ocin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球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使该种群抗药性增强 B . “超级细菌”的出现增加了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C . 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 . 施用Ljrsocin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实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实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 镰刀型贫血病的根本原因是肽链上的氨基酸发生了替换 D . 自然选择可以导致不同种群基因库的明显差异,进而形成生殖隔离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B .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C . 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 D .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当喷施一种新型农药后,水稻田中仍有5%的害虫存活下来。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新型农药诱发了约5%的害虫发生了基因突变 B . 农药的作用是直接选择了害虫个体的抗药基因 C . 农药使害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D . 存活下来的个体产生的后代一定都含抗药基因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生物只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B . 若个体产生了有利于生存的变异,则该变异在后代中必然被保留和积累 C . 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 . 一般来说,种群越小越有利于遗传平衡的保持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基因型 B . 自然选择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但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 C .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会产生新物种 D . 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使害虫出现抗药性的变异,并逐渐积累,致使抗药性增强
遗传平衡定律所讲的群体是理想群体,但自然界的生物群体中,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各种因素始终存在且不断地起作用,其结果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引起生物的进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因素有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 B . 地理隔离导致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可以保证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C . 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 D . 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突变和自然选择常常共同作用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描述错误的是(   )
A . 有利变异积累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 B . 自然选择能导致新物种的出现 C . 一个遗传平衡的大种群,若发生基因突变,其基因频率保持稳定 D . 一个遗传平衡的大种群,若发生基因突变,其基因型频率经过一代随机交配后才可以保持稳定不变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是进化的因素 B . 遗传漂变和人工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C . 达尔文将进化称为“带有变异的传代” D . 长尾鸡的出现是定向突变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在理想群体中某些条件发生偏离会打破遗传平衡,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突变和遗传漂变都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 B . 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 C . 突变加上自然选择的作用,突变基因的频率可以迅速增大 D . 群体中近亲交配会使纯合子的比例上升
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了白毛,可以适应降雪后的环境,但是,当降雪延迟时,一身白毛的雪免反而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 . 保护色 B . 适应性 C . 生存斗争 D . 适应的相对性
生活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剑喙蜂鸟有超长的鸟喙,该种鸟喙专门从西番莲11.4cm长的花冠中吸食蜂蜜,而西番莲则将剑喙蜂鸟作为专用传粉使者。剑喙蜂鸟和西番莲的进化关系是(   )
A . 自然选择的结果 B . 西番莲大量繁殖的结果 C . 定向突变的结果 D . 蜂鸟频繁使用鸟喙的结果
盲鳗生活在海底,以海底的腐肉为食。海底终日无阳光,盲鳗的眼睛出现了退化。盲鳗的防身武器是其自身分泌的黏液,黏液中的纤维丝会很轻易地进入捕猎者的鳃中,让用鳃呼吸的捕猎者迅速窒息。盲鳗的黏液只对用鳃呼吸的动物致命,但没鳃的海狮和海豚能巧妙地避开这一陷阱并捕食盲鳗。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黑暗环境诱导盲鳗的眼晴出现了退化,这本质上也是一种进化 B . 盲鳗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 基因突变的利与弊是相对的,基因突变决定了盲鳗的进化方向 D . 盲鳗与捕猎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两者的基因频率均发生了改变
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 . b过程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 . 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 . 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适应的含义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两个方面。
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进化过程。
  1. (1) 狼的种群中存在着不同个体,如跑得慢一些、跑得快一些、狡猾机灵些、行动呆板迟钝些,这些性状说明变异是的。
  2. (2) 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的稀少,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这样,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作用,而这种作用是的。
  3. (3) 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性的增强,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以及环境条件的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这就是
PBPs是参与细菌细胞壁生物合成的酶,其合成受细菌体内PBPs基因控制,青霉素与PBPs结合后会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进而引起细菌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PBPs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 B . PBPs基因的表达在细菌的宿主细胞内完成 C . PBPs基因每次转录前都需要进行半保留复制 D . PBPs基因突变可能使细菌对青霉素产生抗性
纵观整个生物界,捕食者与被捕者之间总是进行着激烈的“军备竞赛,位于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北缘的凯巴森林,生活着黑尾鹿种群和它们的主要捕食者美洲狮和狼。1905年以来,该地黑尾鹿种群保持在4000头左右的水平,为了发展鹿群,美洲狮和狼被大量猎杀,鹿群数量开始上升,到1925年达到最高峰,约有10万头,由于连续多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结果使鹿群数量猛降,到1942年,黑尾鹿种群数量仅剩8000头,而且大都身体瘦小,体质衰弱。20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制定并实施“引狼入室”计划,黑尾鹿种群数量逐渐上升,凯巴森林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凯巴森林中黑尾鹿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研究发现,黑尾鹿等食草动物经长期进化后有发达的盲肠,这种适应是的结果,该过程(填“是”或“不是”)定向的。
  2. (2) 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黑尾鹿种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理由是
  3. (3) 美洲狮和狼的“军备竞赛”属于,即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 (4) 黑尾鹿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AXA、XAXa、XaXa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50%、30%和20%,雄性个体中XAY、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则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黑尾鹿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将会(填“增大”或“减小”),由此说明该黑尾鹿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猫眼天竺鲷鱼是一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深海中发现的新鱼类,鳞片呈深紫色,眼睛较大像猫眼一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猫眼天竺鲷鱼是新物种,形成该物种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 B . 在深海中,猫眼天竺鲷鱼之间相互斗争,协同进化 C . 基因突变导致猫眼天竺鲷鱼的出现,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 猫眼天竺鲷鱼的眼睛是深海中黑暗环境诱导产生的定向变异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知野生型青蒿为二倍体,茎秆中白色(Y)对紫色(y)为显性,叶片中稀裂叶(R)对分裂叶(r)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分析回答问题:
  1. (1) 二倍体野生型青蒿的种子或幼苗用处理后获得的个体,再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得到三倍体植株,该三倍体青蒿(填“可育”或“高度不育”),这种三倍体青蒿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属于(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
  2. (2) 用X射线照射分裂叶青蒿以后,r基因中一小段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使分裂叶转变为稀裂叶,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
  3. (3) 现用白秆分裂叶植株与紫秆稀裂叶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白秆稀裂叶,则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4. (4) 基因突变产生的,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青蒿种群中出现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类型。上述过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
  5. (5) 决定进化的方向。
  6. (6) 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