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的结构 知识点题库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 .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 . 这一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下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 图中a部位兴奋一定能够使d兴奋 B . 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 . ③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D . 神经递质的释放与②无关
关于突触结构、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
A . 突触是由轴突和树突或轴突和胞体构成的 B . 在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数量较多 C . 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 . 突触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Ac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 B . Ach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 C .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D . Ach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穿过了两层膜
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如图,下列各选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分别刺激A,B,C,G,H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5处 B . 在B,C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A和G点,电流计指针都能偏转 C . D,E,F共同构成了两个神经元相连接的部位叫突触 D . 刺激E,F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 . 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内侧电流方向是b→c C . ③内的递质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内环境 D . ⑥处的神经冲动会引起神经元a的兴奋
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图.

  1. (1) 神经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
  2. (2) ①是,是神经元的突起.它的静息电位是.②是一种细胞器叫,可以供能.
  3. (3) ④⑤⑥合称突触,④为,⑤为
  4. (4) ③是,里面有一种叫的物质,此种物质作用于⑥就失活.
  5. (5) 神经冲动传递的方向是否可以⑥传到④,(是/否).
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 (1) 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乙图是甲图中(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2. (2) [③]的名称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的细胞器[].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3. (3)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4. (4) [①]结构的名称是.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该处细胞膜膜(填内或外)为负电位.
下图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 . 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 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细胞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当发生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会出现痉挛现象 D . 若肉毒毒素能特异性地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则能阻止兴奋的传递
与下图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图1中①②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①表示传入神经 B . 图1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 . 图2中a中递质释放至b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D . 图2中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下列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A . 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 B . 糖原水解生成葡萄糖 C . 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 D . 乙酰胆碱扩散至突触后膜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 . 感觉不属于反射 C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定是双向的 D . 神经递质的合成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
甲图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各点距离:AB+BC=CD。乙图是突触放大模式图。

图片_x0020_100007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刺激C处,A、D点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 . 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 . 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D . 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0009          图片_x0020_100010          图片_x0020_100011

  1. (1) 图甲中a表示的结构是,图乙是图甲中(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图片_x0020_100012   。
  2. (2) 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 ,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3. (3) 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  (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 (4) 若图乙中的A细胞为传出神经元,则B细胞可表示为 细胞。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与B细胞表面的 结合后,会引起B细胞 (填兴奋、抑制或兴奋或抑制)。
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腓肠肌属于效应器 B .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 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体内反射弧中均为双向传导
河豚毒素(TTX)是一种剧毒的非蛋白神经毒素,能使神经、肌肉丧失兴奋性。为探究TTX的毒性机制是如何对神经纤维或突触产生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并记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编组

对神经组织的处理

用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测得该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mV

0.5ms后测得的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mV

浸润在生

理盐水中

5min

35

35

10min

35

35

15min

35

35

浸润在

TTX

溶液中

5min

30

25

10min

20

10

15min

10

-70

  1. (1)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 会导致,从而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膜外电位变化是
  2. (2) 比较各组突触前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推测TTX的毒性可能作用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使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受阻。
  3. (3) 比较各组突触前、后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从突触结构和功能上推测TTX的毒性机制可能是影响突触前膜释放、或者干扰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或破坏
  4. (4)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具有等特点。
下图为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突触小泡膜的基本支架 B . 神经递质的释放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无关 C . 神经递质的释放需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 D . 图示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 .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C . 下丘脑是体温、呼吸、水盐平衡等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 D . 两个神经元之间具有突触结构,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和突触小泡等
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表示突触后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效应器包括b的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a B . 若切断神经纤维d,给予b适宜刺激也会发生反射 C .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D . 在反射过程中,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脊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 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 . 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可能引起肌肉痉挛 D .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