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的结构 知识点题库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

A .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 .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 .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 .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 . 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 . 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 .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如图为动物体内一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该结构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图中b、c、d、e共同构成突触;

②e为组织液,当其中的Na+含量过低时容易导致肌肉不能正常收缩;

③b中的物质释放到e需要消耗能量并依赖于c的流动性;

④b中的物质一定引起d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组成 B .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通过突触间隙 C . 神经递质由突触后膜释放 D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肉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神经—肌肉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 .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下图(一)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图(二)是一个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一)中表示感受器的是编号,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是
  2. (2) 图(一)的中枢中共有突触个;位于神经中枢内的细胞体有 个。
  3. (3) 图(一)中如果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图中ABCD处首先测到局部电流的

    处。

  4. (4) 图(二)中的结构"1"表示, 释放的物质"3"表示。其中“4”(突触后膜)是由形成的。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 (1) 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填“相同”或“相反”)。
  2. (2) “愉悦感”的产生部位是。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体内,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从而(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这一过程可以用图中(填“x”“y”或“z”)曲线表示。

  3. (3) 研究发现,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 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填“升高”或“降低”)。毒品成瘾是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成瘾性毒品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状态, 吸毒成瘾者必须在足量毒品维持下才能保证保持正常生理功能, 因此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 使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和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高温处理后的蛋白质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 .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肌细胞膜上含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 . 内质网发生功能障碍会影响动物细胞间的相互识别 D . 大肠杆菌拟核中的DNA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甲、乙为两个电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 B . 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 C . 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 D . 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兴奋传递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A . 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B .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C . 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 . 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研究发现,神经递质A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后会使K+外流 B . 离体的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C . 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 D . 神经递质A还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0018 图片_x0020_100019

  1. (1) 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兴奋在c点的传导方向与(填“膜外”或“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是
  2. (2) 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若刺激c点,图中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若刺激喷水管皮肤,c点处的兴奋传导是(填“双向”或“单向”)。
  3. (3) 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内流减少,导致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4. (4) 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 . 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C . 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D . 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下列有关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B . 突触小体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 C .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 D . 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或某些腺体
“渐冻症”又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大脑、脑干和脊髓中运动神经细胞受到损伤,肌肉逐渐萎缩无力,以至瘫痪,而患者大脑始终保持清醒。下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 谷氨酸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目的是防止被细胞内的酶分解 B . 对患者注射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时,病人没有感觉也没有反应 C . ALS发病机理可能是谷氨酸引起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 D . 缓解此病症可通过注射抑制谷氨酸释放的药物或与NMDA优先结合的药物
下图是突触局部模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兴奋只能由④传递到③ B . ④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C . ②与①结合后,经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D . ⑤内的液体属于人体的内环境
下图a、b、c、d、e表示反射弧各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B . 刺激e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 C . 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 . 完成一次反射活动至少需要3个神经元参与
所谓“膜流”,是指由于膜泡运输,真核细胞生物膜在各个膜性细胞器及细胞膜之间的常态性转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可作为“膜流”现象的例证 B . mRNA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的过程发生“膜流”现象 C . 神经递质多是小分子,其释放过程不发生“膜流”现象 D . 蛋白质类激素合成和运输过程中,高尔基体是“膜流”的枢纽
下列有关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传递 B .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可促进浆细胞增殖分化 C . 垂体细胞可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性腺细胞的活动 D . 神经递质由神经元释放后,只能作用于另一个神经元
如图是反射弧的一段结构,甲、乙电流计的指针都接在膜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若刺激A处,A处瞬间会发生Na+外流使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 B .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主动运输到达突触后膜 C . 刺激A处后甲偏转1次,乙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间不能逆向传递 D . 刺激A处,乙不偏转,说明乙电流计测定的是该处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