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华及凝华现象 知识点题库

学习了物态变化后小王对云的成因感到很好奇,于是他查阅了一段资料:当湿润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会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颗粒很小,能被空气中上升的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云,可见云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  (     )

A . 液化 汽化 B . 升华 凝华 C . 凝华 汽化 D . 液化 凝华
在自然界出现的露、霜、电闪、雷鸣、沙尘暴等现象中,其形成过程涉及液化的有,涉及凝华的有

 2015年5月8日,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局部地区出现罕见的五月飘雪景象,有关雪的形成.正确的是(  )

A . 凝固现象且吸热 B . 凝固现象且放热 C . 凝华现象且放热 D . 凝华现象且吸热
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在高山上烧水时,水温不到90℃水就沸腾了,是因为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 B .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 . 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D . 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地面、海洋、湖面、植物表面、土壤里的水分,每时每刻都在挥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含有水蒸汽的湿空气,由于某种原因向上升起.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周围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越来越低,上升空气体积就要膨胀.膨胀的时候要消耗自身的热量,因此,上升空气的温度要降低.温度降低了,容纳水汽的本领越来越小,上升空气里的水汽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温度再降低,多余的水蒸气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上,成为小水滴.如果温度比0℃低,多余的水蒸气就变成为冰晶.它们集中在一起,受上升气流的支托,飘浮在空中,成为我们能见到的云.

全国各地多次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解决旱情.

人工降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高射炮、火箭、气球播撤催化剂法、有飞机播撒催化剂法.其中飞机播撒催化剂法就是用飞机在厚度比较大的云雾中播散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和催化剂(碘化银),从而达到降雨目的.干冰的作用是当干冰变成气体时,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碘化银)上,成为小水滴,或者有些水蒸气就变成成为冰晶.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变成水,跟原来的水混在一起,便产生了降雨.

请指出题目中相关语句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和个别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

  1. (1) 水分,每时每刻都在挥发,变成水蒸气;
  2. (2) 水蒸气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上,成为小水滴:,这个过程要热.
  3. (3) 如果温度比0℃低,多余的水蒸气就变成为冰晶:
  4. (4) 干冰的作用是当干冰变成气体:,这个过程要热.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容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有.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歌曲唱道“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句歌词中,分别是以为参照物的.
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让我们领略了许多美妙景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飘渺的雾是熔化现象 B . 雪白的霜是凝华现象 C . 坚硬的冰是升华现象 D . 晶莹的雾凇是凝固现象
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包含很多物态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雪山上的冰雪在温度升高时逐渐消融﹣﹣液化 B . 海洋里的水经太阳晒变成水蒸气﹣﹣升华 C . 水蒸汽在高空中遇冷空气形成﹣﹣液化 D . 水蒸汽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形成雪﹣﹣凝固
如图所示,分别表示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结构图,则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 . 从甲到乙的过程叫熔化,需要放热 B . 从甲直接到丙的过程叫升华,需要放热 C . 从乙到丙的过程叫液化,需要放热 D . 从丙直接到甲的过程叫凝华,需要放热
去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对以下与之相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 雾凇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固现象 B . 路面上的冰水过一天后会消失,说明分子总在做无规则地运动 C . 向公路冰面上撒盐是利用降低熔点的方法来融化冰 D . 竹子被冰雪压“弯了腰”,属于物理变化
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冬天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雪熔化吸热 B . 舞台上用干冰营造的白雾,是由干冰液化而成 C . 储存在钢罐内的液化石油气,采用了压缩体积的方法 D . 冬天草坪上的霜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B . 雾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C . 雪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 D . 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
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以来,在一百多年中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千家万户所使用的白炽灯。家用白炽灯结构如图所示。

信息一: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温度高达3000 ℃)而发光。

信息二:普通白炽灯使用过程中,在高温下钨丝会逐渐升华成钨蒸气,钨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壳凝华成固体附着在玻璃壳上。

信息三:在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可以发生碘钨循环,碘钨循环原理如下:

①T1:250~1200 ℃时,W(固态)+I2(气态)  WI2(气态)。

②T2:1400 ℃以上时,WI2(气态)  W(固态)+I2(气态)。

简述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延长灯泡寿命的原理。

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关于描述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 B . 水蒸气凝结成水,是凝固 C . 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 D . 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吸收热量
2020年12月14日的一场人工降雪让同学们兴奋不已。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雪)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骤降 B . “人工降雨”中降落下来的雨水是干冰熔化形成的 C .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 D . 空气中的小水珠变成小冰粒是凝固过程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 .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水果,常看到水果表面“先湿后干”的现象,这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 后;在我们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屋顶会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些都是 现象。
喷撒“干冰”人工增雨时,干冰(物态变化名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北方冬天,室(填“内”或“外”)玻璃上有时结一层冰花,这是现象。
《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 .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某物理兴趣小组在学习物态变化知识时做了如下实验:

  1. (1) 如图甲所示,在密封的碘锤内放入适量的碘颗粒:将碘锤在热水中加热。你会看到瓶内出现,而碘晶粒逐渐消失;将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在瓶上方的凹槽内滴几滴水,过一会儿在瓶壁上方出现很多紫色碘颗粒,是由于
  2. (2) 接着他们利用干冰做了相关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乙所示。水面上的大量“白气”是(填“水蒸气”“液态水”或“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主要成分是(填“白气”“二氧化碳气体”或“水蒸气”),此实验中杯中水温会(填“上升”“下降”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