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知识点题库

2011年3月,地震引发了日本核电站的核泄漏,为人类核电站的快速扩张和核安全敲响了警钟,应该思考如何安全利用原子能。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在原子中不存在带电荷的粒子 B . 原子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C .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 .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中子数为145 B . 核外电子数为94 C . 质子数为94 D . 核电荷数为239
 下列各种粒子,不带电的是(  )


A . 原子核 B . 质子  C . 中子 D . 电子
 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 B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 .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D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下表为几种常见元素原子的结构信息,请认真阅读分析后并回答:符号、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符号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C

6

6

6

12

H

1

0

1

1

O

8

8

8

16

Na

11

12

11

23

Fe

26

30

26

56

  1. (1)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种,原子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2. (2) 你还能获得有关原子结构的其他信息吗?(写出两条即可)。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下表列出的是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部分信息未列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元素

Na

Mg

Si

P

Cl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

2

3

4

5

6

7

原子半径(1010m)

1.86

1.60

1.43

1.10

1.02

0.994

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1

+2

+4

﹣4

+5

﹣3

+7

﹣1

A . ⑤处的最高正价是+6,最低负价是﹣2 B . ③处的数值介于1.10﹣1.43之间 C . 第三周期元素(Na→Cl)的最高正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 . 元素①的原子序数是13,①和②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S
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建立的基础是(  )

A . 对阴极射线的研究 B .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 C . α粒子散射实验 D . 氢原子光谱的发现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 (1) 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 (2) 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A . 建立模型的过程 B . 得出结论的过程     C . 提出问题的过程 D . 验证证据的过程
  3. (3) 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我国用新技术提纯了稀有金属铼(Re)为航空航天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制造提供了重要原料。
  1. (1) 铼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86,原子核内有 75 个质子,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2. (2) 高铼酸钠(NaReO4)是铼的重要来源之一。高铼酸钠中铼元素的化合价  。
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所占体积很小;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③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④原子核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中子数;⑤原子核具有很高的密度;⑥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⑤ D . ③⑤⑥
经实验测得某一溶液由Na+、Mg2+、Cl- 四种离子组成,其中含有4.6克Na+、14.4克 、14.2克Cl- , 则Mg2+质量为(    )
A . 2.4克 B . 5克 C . 6克 D . 4.8克
二十世纪初,为了研究物质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结构。发现了电子、中子和质子,如图所示是(    )

A .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B .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 C . 汤姆逊发现电子的实验装置 D .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装置
氢元素有3种不同的原子,其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依次为0、1、2这3种原子与金属锂形成的氢化锂“三兄弟”--LiH、LiD、LiT是“神舟七号”的燃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H、D、T质子数之比为1:2:3 B . LiH、LiD、LiT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 C . H、D、T核外电子数不等 D . LiH、LiD、LiT中Li元素质量分数相等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 (1) 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1897年,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一分子论。汤姆生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观点。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由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 (2) 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生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作
  3. (3)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1. (1)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 (2)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序号)。
    A . 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B . 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3. (3) 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序号)。
    A .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 .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 . 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 . 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大力进行氚氘热核聚变自持反应堆的研究开发,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氚和氘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以下反应:

  1. (1) 氦核中质子数是,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是
  2. (2) 该核反应不是化学变化,下列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 . 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B . 元素种类发生变化 C . 有能量的变化
推理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成立的是(    )
A . 感应电流是由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所以导体切割磁感线就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 B . 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原子核中一定有中子 C .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 . 磁体都有两极,如果一根磁体断成两段且都存在磁性,则两段磁体一定都有两极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来方向前进,有少数发生了偏转,并且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1. (1) 若原子内质量、正电荷分布均匀,则极少数α粒子(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 (2) 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字母,下同)。
    A . 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 . 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 (3) 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科学家研究发现由 4 个中子构成的原子,专家建议称为“㲴”,其元素的信息及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㲴属于金属元素 B . 㲴相对原子质量是 4 克 C . 㲴原子核内有 4 个质子 D . 㲴原子核外没有电子
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 (1) 汤姆森主要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观点。
  2. (2) 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科学家们可以运用法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