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与保护 知识点题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该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密度不同进行分离 B . 实验是制取气体的原料必须是纯净物 C .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D . 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西瓜有甜味,主要是因为含有六大基本营养素中的 

(2)为了预防佝偻病和发育不良,提倡幼儿及青少年适当食用富含 元素的食物.

(3)某服装标签上写着“涤纶56% 棉44%”,其中属于合成纤维的是 .

(4)某市国家档案馆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照明.太阳能是 能源(填“可再生”成“不可再生”).

(5)南宁市采用LNG(液态天然气>作为燃料的新能源公交车己相继投入使用.煤、 和天然气都属于常见的化石燃料.煤燃烧时排放出 、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201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核心是倡导良好的消费习惯.小明的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 去超市购物,用布质购物袋 B . 网上购买大量闲置物品 C . 节假日随父母出游,经常开私家车 D . 外出就餐,超量点菜
 关于反应C+2H2SO4(浓)CO2↑+2X↑+2H2O,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X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 B . 该反应说明了碳具有还原性,浓硫酸具有氧化性 C . 硫酸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D . 硫元素的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太阳能、核能、风能属于化石能源 B . 目前氢能没有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是淡水资源缺乏 C . 使用清洁能源不能减少PM2.5 D .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如“可燃冰”等
  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可将废弃塑料焚烧处理 B . 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减缓温室效应 C . 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来降低空气中PM2.5的含量 D . 化工厂通过加高烟囱来排放废气,以防止形成酸雨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爱护、保护她.下列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给地球造成影响的是( )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②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③合理使用化石燃料、减少硫、氮氧化物的排放;④提倡栽花种草、植树造林、增大绿地面积;

⑤回收废旧电池和塑料制品垃圾;⑥立法立规严禁焚烧秸杆和露天焚烧垃圾;

⑦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⑧   C . ②③④⑤⑥⑦ D . ⑤⑥⑦⑧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对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氧气可支持燃烧 B . 臭氧(O3)属于稀有气体,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0~50km的高空 C . SO2约占空气体积的0.03%,能产生温室效应 D . 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下列行为对空气质量没有影响的是(   )

A . 秋收后,村民把秸秆烧掉,用秸秆灰肥田 B . 城里的汽车越来越多,尤其是私人汽车 C . 许多家庭用煤炉生火做饭 D . 电动摩托车的使用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下列物质中不列入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的是(    )

A . 二氧化硫 B . 臭氧 C . 可吸入颗粒物 D . 二氧化碳
如图是广州市某年3月12日~3月25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甲)及空气评级分类标准(乙)。根据下列图表信息回答问题:

  1. (1) 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AQI大于300的空气质量状况为
  2. (2) 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以为主。
  3. (3) 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近些年来,我国多地频现雾霾天气,为探究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有影响,小琳作出“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无影响”的假设,并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大烧杯中装入清水,向内连续吹气3分钟,再分装等体积清水至3个玻璃瓶中。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厘米的圆形叶片30片,各取10片浸没在3个玻璃瓶的清水中,并密封。

③将玻璃瓶分别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丙3个密闭玻璃罩中。

④甲装置不放卫生香,乙装置内点燃1支卫生香,丙装置内点燃2支卫生香,如图所示。

⑤打开台灯30分钟,观察到甲、乙、丙装置内圆形叶浮起的数量依次为10片、4片和2片。

  1. (1) 步骤①,小琳往清水中吹气是为了让清水富含 (填气体名称)。
  2. (2) 步骤④,用点燃的卫生香在密闭环境中造成烟雾,是为了模拟天气,设置甲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3. (3) 步骤⑤,圆形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填气体名称),使叶片浮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装置中的菠菜叶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4. (4) 实验结果能否支持小琳的假设?。为使实验更科学准确,小琳多次重复实验,这样做是为了
2015 年 2 月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播放,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了雾霾,认识了 PM2.5。
  1. (1) 知道了一座城市当天平均 PM2.5 浓度,我们就能自行计算出 PM2.5 的分指数。计算公式是:[当天 PM2.5 浓度(单位:微克/立方米)/国家二级标准限制 75(单位:微克/立方米)]×100 。单独看 PM2.5 的分指数这个污染指标,我们可把每天的空气质量分六个等级:

    分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0-50

    I 级

    51-100

    II 级

    101-150

    III(1)级

    轻微污染

    151-200

    III(2)级

    轻度污染

    201-300

    IV(1)级和 IV(2)级

    中度和中度重污染

    大于 300

    V 级

    重度污染

    2015年5月22日PM2.5监测试报数据显示,丽水的PM2.5浓度为49微克/立方米。则单看PM2.5指标,丽水的空气质量级别为

  2. (2) 下列关于 PM2.5 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 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 PM2.5

    ② PM2.5 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3. (3) 我国科学家在 CO 低温氧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使汽车尾气中的 CO 在低温时与 O2 反应生成 CO2 , 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 . 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C . 反应前后Co3O4质量改变 D . 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下列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 . 煤燃烧产生的气体 B . 汽车排放的尾气 C . 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D .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PM2.5在空中受的是非平衡力 B . 环境温度低于0℃时,PM2.5不具有内能 C . PM2.5的直径与分子直径相当 D . 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近年来,江北区治水部门对慈城古城护城河(如图所示)进行综合整治,还原护城河风貌,努力把护城河打造成为一条“平安、健康、宜居、富民”的幸福河。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 工厂废水经处理后排放 B . 大量含磷洗涤剂任意排放 C .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D .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2021年1月15日,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2020年宁波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其中空气质量方面,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9%,环境空气质量连续第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空气质量级别越高,说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B . 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 C . 增加烟囱的高度,可以防治空气污染 D . “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碳减排”等词经常出现在电视新闻或手机新闻上,其中“低碳生活”中的“低碳”是指(    )
A . 生活中不用含碳的物质 B . 尽量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和浪费 C . 停止含碳矿物的开采和加工 D . 禁止使用煤炭、石油
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 (1) 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 (2) 分别充分燃烧1 000 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 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B . 该天然气中不含硫元素 C . 煤燃烧对环境影响较小 D . 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有温室气体产生
  3. (3) A物质常被用作奥运火炬燃料,纯净物A在B物质中充分燃烧,发生反应:A+5B 3C+4D(部分微观示意图如表所示)。

    物质

    A

    B

    C

    D

    分子示意图

    ?

    A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空气质量指数(AQI)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目前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是(    )
A . 二氧化碳 B . 二氧化氮 C . 二氧化硫 D . 一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