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知识点

1.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
2.特点
(1)像和物的大小相等。(等大)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等距)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垂直)
(4)像物对称
3.实例
内窥镜 、潜水镜汽车的反光镜 、 测视力也有用平面镜成像 、 镜子中的自己、湖面和河中的倒影。

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知识点题库

 (1)如图1所示,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为了使轻质杠杆AB在如图2所示位置静止,请你在杠杆上画出所施加最小力F1的示意图.

“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中,猴子看见月亮在井中(如图所示),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 . 井有多深月亮就有多深 C . 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D . 和猴子的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厘米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 进行实验。


  1. (1)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 (2) 小明同学在寻找蜡烛像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A,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可能的原因是:

  3. (3) 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和A″处,如图。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4. (4) 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物距u(厘米)

    5.0

    6.0

    7.0

    8.0

    像距v(厘米)

    4.5

    5.5

    6.5

    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方法错误在于

小明同学利用图所示的光具盘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让一束白光从左边斜射到平面镜上,多次改变入射的方向,他测得如下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

20°

30°

40°

50°

反射角

20°

30°

40°

50°

  1. (1) 请你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 (2) 若在平面镜上贴上红色的玻璃纸,则看到反射光的颜色是

  3. (3) 若实验只测量一次数据,你认为能否得出有关结论?为什么?

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如图。关于这两字写在哪辆车上,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    )

A . 轿车上  中兴 B . 轿车上  兴中 C . 公交车上  中兴 D . 公交车上  兴中
如图所示,当用眼睛去观察平面镜时,光束似乎是从距离平面镜 0.2 米的 M 处发散开来的,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


A . 0.5 米 B . 0.3 米 C . 0.1 米 D . 0.2 米
如图,是一张拍摄于白马湖动漫馆场的照片。湖水平静,岸上景物与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关于照相机使用及真实景物与它在湖中的倒影区别错误的是(     )

 

A . 照相时景物与相机距离应大于2倍焦距 B . 在底片上所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 . 景物与倒影对称于水面,倒影与景物大小相等 D . 倒影比真实景物略亮一些
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小金进行了实验。

  1. (1) 小金应选择(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作为实验材料之一,以便观察到其后方的蜡烛,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等;
  2. (2) 小金按甲图实验,将蜡烛靠近(1)中所选的材料一段距离,像(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3. (3) 小金做了三次实验,获得物与像的位置关系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处理是,从而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汽车已进入普通家庭,小明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发现,前窗玻璃大多是倾斜的,这是因为前窗玻璃倾斜时,根据的特点,夜间车内乘客或其他物体所成的像在玻璃的前上方,避免了干扰司机视觉;而汽车前灯安装在离地面较近的车头位置,有利于司机更好看清前方道路状况,这是因为
金华山有一座千年古刹—智者寺。该寺为南朝梁武帝敕建,其香火鼎盛时,曾有寺僧千余,占地五十余亩,殿宇五进,规横宏大,为江南名刹。如图,平静的水面上出现宏伟寺庙的倒影。下列关于水中寺庙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与寺庙是等大的实像 B . 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 C . 是倒立的虚像 D . 若水深2米,寺庙与水中倒影之间距离为4米
如图:

  1. (1) 每一位同学都能看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可用图(填“甲”或“乙”)解释。             
  2. (2) 一只鸟从空中俯冲到水面捕鱼的过程中,它在水中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它看到水中的鱼在游动,这是光的现象。
小明身高为1.5 m,站立在平面镜前2 m处,他以0.1 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2 s后,他的像到他的距离和像的大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 . 1.5 m,像变大 B . 4.4 m,像变小 C . 3.6 m,像不变 D . 4.4 m,像不变
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A 放 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 B 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

  1. (1) 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承接到蜡烛 A 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2. (2) 图乙是小强某次测量蜡烛 A 到平面镜的距离 L 为cm;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3. (3) 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丙所示,观察到蜡烛 A 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选填“①” 或“②”)处。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况如下图所示,回答:

  1. (1) 图中A是玻璃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 (2) 根据如上右图该同学留下的实验记录,是(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的结论。
  3. (3) 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4. (4) 为了便于测量及减小误差,必须保证玻璃板放置。
       
  1. (1) 如图甲所示,同学将一硬币放在不透明陶瓷杯的底部,眼睛移到A处刚好看不见硬币。在乙图中画出同学从平面镜中看到硬币像的光路图;移走平面镜,向杯子中加水,如图丙所示,眼睛在A处看到硬币的像在B点,在丙图中画出过A点的折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α。
  2. (2) 如丁图所示,光线射到某光学仪器上,使其沿水平方向传播。请在图中画出所需光学仪器的位置(要求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资治通鉴》中记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表明古人很早就会用磨光的铜面做镜面,观察自己的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铜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B . 铜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C . 铜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铜镜的大小无关 D . 人远离铜镜时,铜镜中的像会变小
如图所示的是一个杯子放在玻璃板上的照片,照片展示了奇妙的光学现象,下列对这些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 杯子的倒影比杯子显得略暗,是由于光在玻璃板上发生了反射 B . 杯子的虚像是倒着的,说明平面镜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C . 勺子看起来折断了,是由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D . 勺子在杯子里水面下的部分看起来放大了,是杯子与水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
  2. (2) 小金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但看不清跳棋的像。请你帮她想个办法看清跳棋的像:
  3. (3) 小金在实验过程中,让镜子沿OO'轴(镜子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她发现镜中的像B相对于点燃的蜡烛A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接下来,她又将镜子绕OO'轴转向自己,他发现镜中的像(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如图甲所示为小金和小红合作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 (1) 在该实验中被点燃的是蜡烛(选填“A”、“B”或“A和B”)。当小金移动B的位置直到B与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重合为止。此时从小红的角度看B与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选填“重合”或“不重合”)。
  2. (2) 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请在图中画出像A’的位置。从图中可看出实验时因有一处操作不当,导致小金很难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请指出这一操作不当之处:
如图为玩具鸟在平面镜中的成像示意图,下列能改变玩具鸟成像位置的是(   )

A . 竖直上移玩具鸟 B . 竖直下移平面镜 C . 改变平面镜大小 D . 像与镜间放一小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