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题库

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在这个反应中,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是(   )

A . 27∶32∶59 B . 27∶32∶102 C . 4∶3∶2 D . 108∶96∶204
从化学角度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厨房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 B . 扑灭图书档案火灾最适宜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 . 在铵态氮肥中加入熟石灰研磨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 D . 常用钢丝球擦洗铝壶可以使其光亮洁净和更加耐用
下列有关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人体的铁元素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B . 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C .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致密的保护膜 D . 铁质容器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煤、石油、天然气、氢气都是化石燃料 B . 胃酸过多引起胃病,可服用氢氧化钠治疗 C . 10mL水与10mL乙醇混合后溶液的体积等于20mL D . 将铁钉分别浸入硫酸锌,硫酸铜溶液中,通过现象可判断铁铜锌的活动顺序
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

(1)在黄铜(铜锌合金)片和纯铜片中,硬度较大的是 , 将它们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能产生气泡的是

(2)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3)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Al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取少量滤液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下列各组物质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X

 Y

 Z

 A

 Fe

 FeCl2

 Fe2O3

 B

 CO2

 Na2CO3

 CaCO3

 C

 H2

 H2O

 H2O2

 D

 Ca(OH)2

 NaOH

 NaCl


A . A B . B C . C D . D
将一定量锌粉投入到Fe(NO32、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可能有锌和铁;

②滤液中一定有锌离子,可能有亚铁离子、铜离子和银离子;

③向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亚铁;

④若滤渣中只有两种单质,则一定是银和铜;

⑤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一定是纯净物;

⑥若滤渣中有三种金属单质,则滤液中的溶质只有硝酸锌.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⑤ D . ⑤⑥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 将红热的细铁丝放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 . 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 . 向盛有块状石灰石试管中倒入稀硫酸,有大量气泡冒出 D . 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冒出
向FeCl2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该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铁、铜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金属材料。
  1. (1) 电路中经常用铜作导线,这是利用了铜的性。
  2. (2) 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冶炼铁,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3. (3) 将油漆涂在铁艺家具上以防止生锈,其目的是将铁与空气中的隔绝。
  4. (4) 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可再生。我们需要保护金属资源并进行金属的回收利用。欲从含有硫酸、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废液中,回收全部铜。处理过程如下:步骤①加入过量铁粉,写出发生反应的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充分反应后步骤②进行的操作是,得到的滤渣中含有 ,继续处理可以得到纯净的金属铜和硫酸亚铁固体。

人类文明进步与金属材料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金属在生活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我国古代就已经掌握了多种金属的冶炼技术,下面两幅图分别描述的是古人炼铁、炼铜的场景。

    图1炼铁

    图2炼铜

    ①图1中,古人将木炭与铁矿石堆入炉内,并鼓入空气,利用生成的CO将Fe2O3转化为铁单质。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图1中,为了保持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使木炭充分燃烧。不断拉动风箱可以使木炭充分燃烧原因是

    ③图2中,古人将铁片放入富含硫酸铜的小溪中,获取铜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某汽修厂清洗汽车零件后的废液中常含有一定量的AgNO3和Cu(NO3)2 , 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填序号)。

    A.滤渣中一定没有Fe

    B.滤液中一定有Fe(NO3)2和Cu(NO3)2

    C.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Cu

    D.滤液中一定有Fe(NO3)2 , 一定没有AgNO3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一:如图1,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锌片插入到盛CuSO4溶液的烧杯中;实验二:如图2,用导线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铜片和锌片分别连接到电流表的正、负极,然后把铜片和锌片一起插入盛CuSO4溶液的烧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实验一观察到锌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反应后溶液质量会减小 B . 实验二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 C . 实验一和实验二都明显体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 . 实验一和实验二从微观角度分析,都存在着电子的得失
将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加入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金属完全反应且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产生氢气的速率顺序为X>Y>Z B .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 C . 消耗盐酸的质量顺序为Z>Y>X D . 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
某工厂废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铜和氯化亚铁。某课外小组要从废液中回收铜并得到铁红(主要成分Fe2O3),要求全过程不引入其他金属元素。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加入过量A溶解后,再进行操作a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2. (2) 工厂废液中加入过量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溶液甲中的金属离子是(写离子符号)。
  4. (4) 步骤①②③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填序号)。
  5. (5) 铁红是炼铁的主要原料,写出用CO和铁红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反应,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产生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的是(  )
A . 图片_x0020_161265702     B . 图片_x0020_406755283 C . 图片_x0020_2108896028     D . 图片_x0020_970800172
将过量的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反应完毕后,过滤,在滤纸上剩下的物质是(   )
A . B . 硫酸铜 C . 硫酸亚铁 D .
金属具有广泛的应用。
  1. (1) 为探究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选用下列药品进行实验,其中可行的是(填字母)。

    A 铝丝、铜丝、氯化镁溶液          B 铝丝、铜丝、硫酸铜溶液

  2. (2) 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为黑色固体单质,B为红棕色粉末,G为紫红色固体单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图片_x0020_100001

    ①写出化学式:A;B

    ②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反应Ⅲ的化学方程式为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储量极为丰富,常以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物质存在。

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戴维在实验室中首次制得了金属钠。

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为0.97g·cm-3 , 熔点为97.8℃,金属钠的性质很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钠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Na2O),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Na2O2);钠遇水立即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氮气。因此,实验室常将钠保存在煤油中。

金属钠的用途广泛。钠和钾形成的合金熔点低,常温下呈液态,可用作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利用钠的强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钛(Ti)、锆(Zr)等稀有金属从其氯化物中置换出来。

工业上通常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方法制取单质钠。

  1. (1) 自然界中钠元素以(填“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2. (2) 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防止钠与空气中的反应而变质
  3. (3) 过氧化钠中的阴离子为O22- , 1个O22-离子含有的电子数为
  4. (4) 钠钾合金用作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利用钠钾合金良好的(填字母)。

    a.导电性         b.导热性        c.延展性

  5. (5) 写出高温下钠与四氯化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两个试管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锌,然后分别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点时,两个试管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B . b点时,两个试管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C . c点时,两个试管中都有金属剩余 D . 该图能说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
波尔多液含氢氧化钙、氢氧化铜和硫酸钙等物质,是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一种生产波尔多液的工艺流程如图。

  1. (1) “煅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
  2. (2) “混合”时不能用铁制容器,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 (3) “混合”时需不断搅拌,目的是
  4. (4) “混合”后得到的波尔多液温度明显高于室温,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