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知识点题库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1) 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居民是元谋人。

  2. (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3. (3)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霸主。

  4. (4)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5. (5) 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出现在西晋末年。

魏晋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犬戎和羌等族。(   )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

A . 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B . 匈奴、鲜卑、羯、氐、吐蕃 C . 匈奴、鲜卑、羯、氐、羌 D . 吐蕃、回纥、党项、鲜卑、蒙古
西晋时期内迁的“五胡”中,不包括(    )
A . 匈奴 B . 鲜卑 C . D . 犬戎
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民族;为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世界著名的长城。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的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他们互相渗透,取长补短。

材料三: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摘自北师大版七(上)历史教材

  1. (1) 材料一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结台所学知识写出大量内迁的两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重大改革。这一重大改革有什么积极影响?
  4. (4)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朝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趋势。
东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    )
A . 匈奴族 B . 藏族 C . 氐族 D . 羯族
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
A . 氐族和羌族 B . 鲜卑族和匈奴族 C . 羌族和鲜卑族 D . 匈奴族和羯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胡饼是胡人的主食,魏晋南北朝时,胡饼传入中原,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本是胡人的乳酪等在汉人中间也广泛流行;南方的茘枝,香蕉等特产也见于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

域的西瓜,葡萄,苦瓜,茴香等蔬果。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

  1. (1) 依据材料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饮食出现的变化,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2. (2) 北方的农业产品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
  3. (3) 结合所学,说说南北方发生这些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 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C . 西晋短期统一的作用 D . 北方政权力量弱小,不能抵挡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西晋都城被攻陷,中原人民大量南迁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 . 南方经济发达 C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 . 北方战乱频繁
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      )
A . 鲜卑 B . 匈奴 C . 蒙古 D .
在西晋时,北方主要有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大量内迁,它们是:(    )
A . 匈奴、羌、鲜卑、突厥、蒙古 B . 匈奴、鲜卑、羯、羌、柔然 C . 匈奴、鲜卑、羯、氐、羌 D . 匈奴、鲜卑、羯、氐、突厥
十六国时期,逐渐强盛,并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是由内迁的(    )
A . 氐族建立的 B . 匈奴族建立的 C . 羌族建立的 D . 鲜卑族建立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住在我国北部和西北边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内迁。三国后期至西晋初年,内迁的规模增大,总数达数百万人。关中地区的百多万人口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差不多各占一半。从西晋后期起,为躲避战乱、灾荒和饥馑,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在持续一百多年的移民潮中,流亡江南的人口约有百万之多,他们定居下来后,成为开发南方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原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己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三  在中原大地上,一些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汉族则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畜产品制造技术。在生活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汉族吃少数民族饮食成为时尚。北朝结束后,留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已无大的区别,“匈奴”“鲜卑”逐渐成为历史名词。

——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末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地区出现怎样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张老师围绕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1. (1) 任务一(制作简图——梳理历史时序)

    填写下图中空缺处的朝代名称,并据此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图片_x0020_100010

  2. (2) 任务二(列表对比——分析历史原因)

    将下表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从结果看,影响战役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作用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以少胜多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曹操以多败少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3. (3) 任务三(研读材料——进行历史解释)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孝文帝是如何使鲜卑族整体汉化的?

    图片_x0020_100012

  4. (4) 任务四(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观点)

    关于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的关系,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你赞成哪一看法?请选择其一写一篇80字左右的小短文。

    图片_x0020_100013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方人口逐渐增多 B .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D . 北人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九、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材料二: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茄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材料三: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2. (2) 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江南之为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克仞八方;丝绵之饶,覆表天下。  

 ——《宋书》

  1. (1) 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有何积极意义?
  2. (2) 材料一中图二与材料二《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
  3. (3) 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历史地图,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4. (4) 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移民国家(如美国)或移民城市(如深圳),请说说移民对这些国家或城市的积极作用。(答出一点即可。)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是(   )
A . 匈奴、羯、氐、羌、鲜卑 B . 匈奴、蒙古、氐、羌、鲜卑 C . 匈奴、羯、氐、羌、蒙古 D . 匈奴、羯、氐、满、鲜卑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大量少数民族迁入中原,而中原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有的南迁长江流域,有的北迁关外少数民族地区。迁居中原的少数民族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以上材料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 民族迁徙和民族交融 B . 分裂对峙为主 C . 中华民族形成 D . 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