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知识点

客观上:  
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3、统治腐败,贪官横行。    
4、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主观上:  
1、中共的正确领导。  
2、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3、走经过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    
4、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    
5、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6、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知识点题库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英明领导下,终于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 (1) 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 (2) 就中共本身来说,你认为人民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伟大的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展开伟大的解放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揭开人民解放军全面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2)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三大战役有什么重要意义?
(3)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最终战胜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  (    )

①精良的武器装备     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丰富的物资供应     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兄弟阋墙】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我跟蒋先生(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1. (1) 在1927-1936年的十年中,蒋介石为了“安内”,对中国革命犯下了哪些罪行?

  2. (2) 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 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

  3. (3) 【同仇敌忾】

    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同赫尔利的谈话》

    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

  4. (4) 【败走麦城】

    1950年,败退的蒋介石在反思失败的原因时曾说,此次战争(指解放战争)的失败实在是国民党自己打倒了自己!

    你如何看待蒋介石的这一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观察下列(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它充分说明了淮海战役中(  )

A . 胜利来自人民群众的支持 B . 解放军装备落后,只能仲仗老百姓 C .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 . 国民党的美式装备还不如土枪土炮

国共两党分分合合,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百度百科

材料二: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人民政协网

材料三:如下图

图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图2三大战役示意图

材料四: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习.平致辞说“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人民网

  1. (1) 材料一中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有哪些成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独立领导革命战争进行了哪些活动?

  2. (2) 材料二中“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观点分别是以哪一事件为起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果?

  3. (3) 材料三的图1,2反映了什么时期的重大事件?从图1到图2反映了怎样的战争态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 (4) 材料四中“九二共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怎样历程?从国共两党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材料二:

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

重大战役

影响


解放东北全境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材料三: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国 民 党

共 产 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事件?

  2. (2) 请写出材料二表格中对应的三大战役名称及历史意义?

  3. (3) 结合材料三,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初期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4. (4)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分析,为什么人民解放战争能迅速取得胜利?

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 . 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 . 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 . 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 . 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淮海战役 B . 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 C . 人民群众推小车参加了淮海战役 D . 国民党害怕人民群众的小车
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各显风流,书写了那个时代最厚重的历史篇章。
  1. (1) 【兄弟齐心】共图伟业,力挽狂澜!

    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两党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为目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国共两党同仇敌忾,在哪一战争中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 (2) 【同室操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什么?这次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是什么战役?

  3. (3) 【制胜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说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4. (4) 通过以上对国共关系的探究,你能获得什么感悟?
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方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共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 . 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B . 国民党统治腐败 C . 人民群众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援 D . 解放军作战勇敢
在战略决战中,由于国民党的兵力还有一定优势,并实行重点防御,因此辽沈、淮海两大战役以打为主。在平津战役中,我军在以优势兵力为后盾的条件下“和”“打”结合,最终,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可见,解放战争胜利是由于(    )
A . 毛.泽东的指导 B . 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C . 战略战术正确 D . 解放军英勇善战
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   )

1919~1927年

开天辟地,北伐凯歌

1927~11937年

星火燎原,万里长征

1931~1945年

团结抗战,驱逐日寇

1945~1949年

A . 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B . 十年内战,国共对峙 C . 打倒美蒋,人民解放 D .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习.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习.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1) 依据材料,选择“三大历史性事件”中的一件,写出其成为“近代以来三大里程碑”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概括“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照抄原文不得分)
  3. (3) 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近代以来,除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其他阶级和派别也曾进行了很多的努力,请列举两例。(须一一对应)。
看图回答问题

图一: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       图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请回答:

  1. (1) 根据图一我们可以了解哪些历史信息?
  2. (2) 从图一到图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斗争?斗争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复兴、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洋务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形势下的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开始有所认识,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制度变革)

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新的征程)

材料三: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它以“自强”、“求富”为目的,最终结果如何?
  2. (2) 材料二中“革命”是指哪一事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这场革命在政治上和社会生活上分别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这场革命有何局限性?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使中国共.产.党探索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革命道路”?依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探索的这条革命道路取得了什么成就?
  4. (4) 综合以上探究,谈谈你对中华民族艰难探索历程的认识。(答出两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生力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战略反攻】

材料二:1947年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中书写的历史年份。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战略决战】

材料三: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走向胜利】

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总结反思】

材料五:1948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1. (1) “挖蒋根”是指土地制度方面的变化,该措施的政策和法律性文件各是什么?“挖蒋根”为什么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 (2) 材料二中,蒋介石的“二十年”是指从哪年到哪年?“一百多年以来”是指从哪一年以来?此时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军事行动及领导者是谁?
  3. (3) 写出三大战役的名称。三大战役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哪一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4. (4) 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5. (5) 结合材料分析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
“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主要反映(   )了
A . 解放军对群众的关心 B . 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C . 解放军有群众的支持 D . 解放军有军备优势
下表所示现象助推(    )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担架(副)

大小车(辆)

挑子(副)

牲畜(头)

筹粮(吨)

305000

880000

206000

767000

480000

A . 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 B . 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C . 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D .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 . 解放军作战勇敢 B . 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 . 民众的大力支援 D . 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