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辽、西夏并列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契丹国志》

  1. (1) 材料中“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指什么?

  2. (2) 这段话引自哪个盟约?你认为盟约的签订在当时有什么影响?

西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措施不包括(     )       

A . 实行分封制 B . 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C . 模仿汉字创造西夏文字 D . 印刷中原典籍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

①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             ②北魏孝文帝提倡改穿汉服

③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对峙                   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某校七年级(8)班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辽、宋、西夏、金”的专题网站,下列政权与民族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 辽——契丹族 B . 北宋——汉族 C . 金——回族 D . 西夏——党项族
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
A . 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B . 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C . 加快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D . 加强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下面表格中由史实推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

史实

结论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官渡之战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出现100多年相对和平局面

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北宋灭亡,全国实现了统一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③
在“靖康之变”中被掳走的北宋皇帝是(  )
A . 宋太祖、宋太宗 B . 宋太宗、宋徽宗 C . 宋徽宗、宋钦宗 D . 宋钦宗、宋高宗
北魏、辽、西夏、金、元都曾经仿效中原文化,这些政权分别是由哪些少数民族建立的(   )
A . 鲜卑、匈奴、氐族、女真、蒙古 B . 鲜卑、匈奴、党项、女真、蒙古 C . 鲜卑、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D . 鲜卑、契丹、匈奴、女真、蒙古
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③④①② D . ①③④②
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契丹、党项、女真族实现和平相处的主要途径是(    )
A . 战争 B . 议和 C . 和亲 D . 册封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宋元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澶渊之盟”、“岳飞抗金”、“蒙古兴起”、“回族的形成”。这些信息反映出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
A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B .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民族关系的发展
连环画作品《西夏王朝》由宁夏画家马惟军结合传统手工绘制,应用现代电脑处理手法创作而成。西夏的建立者是(    )
A . 耶律阿保机 B . 赵匡胤 C . 元昊 D . 完颜阿骨打
两宋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高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 . 重文轻武,科举制得到发展 D . 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党项,又称党项羌,是羌族的一支。原居青海东南部黄河曲一带。公元7世纪中叶,党项向西北迁徙,各部分散居于广大的西北地区。从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受到中原王朝所封的党项拓跋氏夏州藩镇割据势力不断增强。到北宋建立后,党项逐渐脱离宋王朝的统治,建立的政权是( )           
A . 南唐 B . 北宋 C . 西夏 D . 大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示意。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三:西汉、唐代、北宋的南北方户口数一览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总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总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四:唐后期,安史之乱与潘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变、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但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1. (1) 根据朝代更替顺序,将年代尺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 (2) 概括b段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3. (3) 材料二、三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现家?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下面是唐至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③④①② D . ①③④②
宋辽、宋金“和议”的共同点是(   )
A . 辽、金都对宋称臣 B . 辽、金都给宋大量的钱物 C . 都导致了持续的战乱 D . 都带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 B . C . D .
《宋史》中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材料反映了西夏(  )   
A . 效仿唐宋制度   B . 向宋朝臣服   C . 创立了文字   D . 全面汉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期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方二寸一分,文日“夏国主印”,许自置官属……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旧制下同),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1. (1) 材料一中所称的“二敌”指哪两个政权?根据材料说明“二敌”是如何仿效“中国”(中原王朝)的?
  2. (2) 材料二中的“朝廷”指哪一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3. (3)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夏议和的内容。
  4. (4) 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宋朝在与其他民族政权交往的过程中,屡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与宋朝实行的什么政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