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知识点题库

有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都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入SO2气体,将带余烬的木条插入试管C中,木条复燃.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第1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生成了Na2SO3和O2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2) 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Na2O2与SO2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
  3. (3) 第2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除了生成Na2SO3和O2外,还有Na2SO4生成.为检验是否有Na2SO4生成,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将B中反应后的固体溶解于水 白色沉淀 仍有部分白色沉淀不溶解,证明有Na2SO4生成

    上述方案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两点理由:

    ;②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 (1) Ⅰ.将刮去氧化膜的镁片投入沸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Ⅱ.若用灼热的镁粉与水蒸气反应,则在生成H2的同时还可能得到氧化镁粉未.为实现这一反应并收集一瓶H2 , 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①实验开始时,应先点燃(填“A”或“B”)处的酒精灯,等观察到,再点燃另一酒精灯.这样做的目的是

    ②若将装置D与干燥管相连,则所连导管口应为(填“m”或“n”),这种方法叫(填“向上”、“向下”)排气法

    ③小试管C的作用是

    ④装置E的作用是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了H2 , 则检验的操作和需要观察的现象是

    ⑤反应一段时间后,B装置玻璃管中可能残留的固体物质除MgO外,还可能Mg和Mg(OH)2任选其中一种,设计实验证明它的存在,简要写出主要操作.所用试剂.现象及结论

乙醛在氧化铜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氧化成乙酸.依据此原理设计实验制得并在试管C中收集到少量乙酸溶液(如图所示:试管A中装有40%的乙醛水溶液、氧化铜粉末;试管C中装有适量蒸馏水;烧杯B中装有某液体).已知在60℃~80℃时用双连打气球鼓入空气即可发生乙醛的氧化反应,连续鼓入十几次反应基本完全.有关物质的沸点见下表:

物质

乙醛

乙酸

甘油

乙二醇

沸点

20.8℃

117.9℃

290℃

197.2℃

1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试管A内在60~80℃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
  2. (2) 如图所示在实验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温度计在试管A内的位置,在实验开始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目的是;当试管A内的主要反应完成后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目的是
  3. (3) 烧杯B的作用是;烧杯B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写出一种即可,在题给物质中找);
  4. (4) 若想检验试管C中是否含有产物乙酸,请你在所提供的药品中进行选择,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方案.所提供的药品有:pH试纸、红色的石蕊试纸、白色的醋酸铅试纸、碳酸氢钠粉末.实验仪器任选.该方案为:

完成以下实验:①用图1所示的装置制取溴乙烷;②进行溴乙烷的性质实验.在试管I中依次加入2mL 蒸馏水、4mL浓硫酸、2mL 95%的乙醇和3g溴化钠粉末,在试管Ⅱ中注入蒸馏水,在烧杯中注入自来水.加热试管I至微沸状态数分钟后,冷却.试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试管I中浓硫酸与溴化钠加热反应生成氢溴酸,写出氢溴酸与乙醇在加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溴乙烷的沸点较低,易挥发,为了使溴乙烷冷凝在试管Ⅱ中,减少挥发,图1中采取的措施有
  3. (3) 在进行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的性质实验时,把生成的气体通过图2所示的装置.用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图中右边试管中的现象是;水的作用是
某实验小组对中学课本中可生成氢气的反应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三个可以生成H2的反应:①Zn+盐酸 ②Na+水 ③Al+NaOH溶液.为分析上述三个反应生成的H2 , 他们设计了如下装置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N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在点燃H2之前必须先进行,方法是
  3. (3) 实验小组在点燃用装置制得的H2时,①③实验获得成功,②却失败了.他们分析认为失败的原因是Na与H2O的反应速率太快,Na的用量太少.于是他们准备增加钠的用量,可老师说太危险,你认为产生危险的原因是
  4. (4) 实验小组查阅钠、苯、水的密度分别用0.97g/mL、0.88g/mL、1.00g/mL,并据此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在改进后的实验中H2的生成速率减慢.原因是
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

 

  1. (1) Ⅰ图圆底烧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2) Ⅱ图中褪色的是(填a或b),烧杯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 (3) 将Cu丝换成Fe丝,做Ⅲ实验,结果也能点燃,你认为Fe丝也可点燃的最确切的理由是       
    A . Fe与Cu都是金属元素 B . Fe的熔点比Cu高 C . Fe的密度比Cu小 D . Fe的金属性比Cu强
  4. (4) 将Ⅳ装置放置在光亮的地方(日光没有直接照射),一会儿后,观察到量筒壁上有油状液滴生成,量筒内液面上升.油状液滴的成分可能是(写分子式),量筒内液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某同学对Cu的常见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研究的问题和过程如下:
  1. (1) 为探究Cu(OH)2是否和Al(OH)3一样具有两性,除选择Cu(OH)2外,必须选用的试剂为(填序号).

    a.氨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稀硫酸       d.冰醋酸

  2. (2) 为探究不同价态铜的稳定性,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CuO粉末加热至1 000℃以上完全分解成红色的Cu2O粉末,该实验说明:在高温条件下,+1价的Cu比+2价Cu更(填“稳定”或“不稳定”).

    ②向Cu2O中加适量稀硫酸,得到蓝色溶液和一种红色固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由此可知,在酸性溶液中,+1价Cu比+2价Cu更(填“稳定”或“不稳定”).

  3. (3) 为了探究氨气能否和氢气一样还原CuO,他根据所提供的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如图2,装置A产生氨气,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顺序为a→→h.

    ①实验开始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K,发现浓氨水没有滴下,如果各仪器导管均没有堵塞,则可能的原因是

    ②实验结束后,装置B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装置E中收集到无色无味的气体,在空气中无颜色变化,点燃的镁条可以在其中燃烧,则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装置C中的球形装置的作用是

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Na2SO3的性质实验探究.如图所示,a、b、c三个凹槽中滴有Na2SO3溶液,再分别滴加下图所示的试剂:

  1. (1) a中实验现象是,该现象可证明Na2SO3具有性.
  2. (2) 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 (3) 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c中现象(用化学用语及简单文字表述)
  4. (4) 在用NaOH溶液吸收SO2的过程中,往往得到Na2SO3和NaHSO3的混合溶液,溶液pH随n(SO32):n(HSO3)变化关系如下表:

    n(SO32):n(HSO3

    91:9

    1:1

    9:91

    pH

    8.2

    7.2

    6.2

    ①当吸收液中n(SO32):n(HSO3)=10:1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选填编号).

    a.c(Na+)+c(H+)=2c(SO32)+c(HSO3)+c(OH﹣)

    b.c(Na+)>c(HSO3)>c(SO32)>c(OH﹣)>c(H+)

    c.c(Na+)>c(SO32)>c(HSO3)>c(OH﹣)>c(H+)

    ②若n(SO32):n(HSO3)=3:2,则0.8mol NaOH溶液吸收了标准状况下的SO2L.

某化学小组研究盐酸被氧化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1. (1) 研究盐酸被MnO2氧化.

    实验

    操作

    现象

    I

    常温下将MnO2和12mol•L﹣1浓盐酸混合

    溶液呈浅棕色,略有刺激性气味

    II

    将 I中混合物过滤,加热滤液

    生成大量黄绿色气体

    III

    加热MnO2和4mol•L﹣1稀盐酸混合物

    无明显现象

    ①已知MnO2呈弱碱性. I中溶液呈浅棕色是由于MnO2与浓盐酸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②II中发生了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III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可能是c(H+)或c(Cl)较低,设计实验(图1)IV进行探究:

    将实验 III、IV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将 i、ii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④用图2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 V:

    ⅰ.K闭合时,指针向左偏转

    ⅱ.向右管中滴加浓H2SO4至c(H+)≥7mol•L﹣1 , 指针偏转幅度变化不大

    ⅲ.再向左管中滴加浓H2SO4至c(H+)≥7mol•L﹣1 , 指针向左偏转幅度增大

    将ⅰ和ⅱ、ⅲ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2. (2) 研究盐酸能否被氧化性酸氧化.

    ①烧瓶中放入浓H2SO4 , 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中滴加浓盐酸,烧瓶上方立即产生白雾,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无明显现象.由此得出浓硫酸(填“能”或“不能”)氧化盐酸.

    ②向试管中加入3mL浓盐酸,再加入1mL浓HNO3 , 试管内液体逐渐变为橙色,加热,产生棕黄色气体,经检验含有NO2

    实验

    操作

    现象

    I

    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伸入棕黄色气体中

    试纸先变蓝,后褪色

    II

    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伸入纯净Cl2

    试纸先变蓝,后褪色

    III

    通过实验 I、II、III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l2 , III的操作是

    由上述实验得出:盐酸能否被氧化与氧化剂的种类、有关.

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 , 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

  1. (1) 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 (2) 装置②的目的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3) 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4. (4) 实验的具体操作是: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然后(此操作的目的是),最后滴加浓硝酸;
  5. (5) 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现用下列装置(仪器可重复使用)制备PH3并证明PH3具有强还原性和热不稳定性。已知: ①标准状态时PH3是一种无色、微溶于水、有剧毒的气体,具有强还原性,在空气中能自燃; ②白磷(P4)常温下为白色或黄色蜡状固体,不溶于水,在空气中易自燃;③乙醚是一种易挥发的液体,沸点34.6℃,能溶解白磷。

  1. (1) 仪器m的名称为,装置C名称为
  2. (2) 实验室用白磷与NaOH浓溶液反应生成NaHPO2的同时制得PH3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用装置A制取PH3 , 实验前,在仪器n中加入适量的乙醚和白磷并微热,然后才滴入浓NaOH溶液。实验前先微热的目的是
  4. (4) 将A、C、E依次相连,按照(3)中操作滴入浓NaOH溶液后,同时点燃E处导出的气体,若装置C中溶液黄色变浅,同时得到白色蜡状固体,说明PH3具有性,装置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点燃E处气体的目的为
  5. (5) 将以上装置组合以证明PH3受热已分解,并验证PH3受热分解的气体产物,则仪器连接顺序为

    A D E( 在“ ”之间的空白处填写装置编号)。

    能证明PH3分解的气体产物的现象是

如图是某同学用含有铁锈的废铁屑制取氯化铁的装置(省略夹持装置,气密性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装置A中存在反应:2Fe3++Fe=3Fe2+ B . 实验开始时,打开活塞a,盐酸快速流人装置A中 C . 装置B中收集到的气体可直接点燃 D . 反应后的烧杯中通入少量SO2 , 溶液颜色立即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利用如下实验探究铁钉在不同溶液中的吸氧腐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实验装置

实验编号

浸泡液

pH

氧气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5

5

7

7

A . 上述正极反应均为 B . 在不同溶液中, 是影响吸氧腐蚀速率的主要因素 C . 向实验 中加入少量 固体,吸氧腐蚀速率加快 D . 在300min内,铁钉的平均吸氧腐蚀速率酸性溶液大于中性溶液
某校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在“探究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的系列实验中发现: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溴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

提出问题: 、Br2哪个氧化性更强?

  1. (1) 猜想:①甲同学认为氧化性: >Br2 , 故上述实验现象不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致,则溶液呈黄色是含(填化学式,下同)所致。②乙同学认为氧化性:Br2> ,故上述现象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致,则溶液呈黄色是含所致。
  2. (2) 设计实验并验证:丙同学为验证乙同学的观点,选用下列某些试剂设计出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证明了乙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

    供选用的试剂:a.酚酞试液 b.CCl4 c.无水酒精   d.KSCN溶液。

    请你在下表中写出丙同学选用的试剂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选用试剂(填序号)

    实验现象

    方案1

    方案2

  3. (3) 结论:氧化性Br2> 。故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溴水,溶液呈黄色所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后的思考: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在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首先被氧化的离子是

    某实验室用含少量铁的废铜渣为原料生产胆矾的流程如下:

    已知: 在pH为2.7时开始沉淀,到3.7时沉淀完全; 在pH为4.7时开始沉淀。

  4. (4) “浸出”时,原料中的铜均转化为硫酸铜。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5. (5) 试剂b是(填物质名称),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6. (6) 调节pH的目的是。滤渣c是
  7. (7) 将得到的胆矾与其他液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为
实验室模拟拉希法用氨和次氯酸钠反应制备肼 , 并探究肼的性质。制备装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硫酸肼为无色无味鳞状结晶或斜方结晶,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回答下列问题:

  1. (1) 装置A试管中的试剂为,仪器a的作用是
  2. (2) 装置B中制备肼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装置C中仪器b的名称是,该仪器中导管的作用为
  4. (4) 上述装置存在一处缺陷,会导致肼的产率降低,改进方法是
  5. (5) ①探究性质。取装置B中溶液,加入适量稀硫酸振荡,置于冰水浴冷却,试管底部得到结晶。写出生成结晶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②测定产品中肼的质量分数。称取m g装置B中溶液,加入适量固体(滴定过程中,调节溶液的pH保持在6.5左右),加水配成100mL溶液,移取25.00mL置于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指示剂,用的碘溶液滴定,滴定过程中有无色无味无毒气体产生。滴定过程中指示剂可选用,滴定终点平均消耗标准溶液V mL,产品中肼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某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加热和夹持装置已略去):

实验步骤:

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加入试剂,关闭旋塞E,加热A;

③将铜丝上提离开液面,停止加热。

  1. (1)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若仪器B的作用是收集反应产生的SO2 , 请在虚线框中将该装置补充完整
  3. (3) 证明仪器B中SO2气体已经收集满的现象是
  4. (4) 下列有关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酸性 B . 上下移动A中铜丝可控制生成SO2的量 C . 实验后为避免仪器A中残留SO2泄漏,可将导管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打开旋塞E,缓缓从E向A中鼓入足量空气 D . 如果铜丝足量,仪器A中的硫酸可反应完全
某化学小组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后,对教材中氧化为的实验进一步思考,并提出问题:能将氧化为 , 那么和I2能否将氧化为

(一)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1:

试管

操作

现象

先向试管中加入2mL 溶液,再滴加少量溴水,振荡试管

溶液为黄色

先向试管中加入2mL 溶液,再滴加少量碘水,振荡试管

溶液为黄色

  1. (1) (二)实验现象的分析

    Ⅰ.完成下列问题:

    同学甲认为①中现象说明溴水能将氧化,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同学乙认为应该补充实验,才能得出同学甲的结论。

  2. (2) 实验2:

    请你帮助同学乙完成实验(填空):

    操作

    应该观察到的现象

  3. (3) Ⅱ.该小组同学对试管②中溶液呈黄色的原因展开了讨论:

    猜想1:碘水与溶液不反应,黄色是碘水稀释后的颜色。

    猜想2:碘水与溶液发生反应,但溶液也是黄色的,所以没有明显现象。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实验3。

    实验3:

    操作

    现象

    向试管②所得溶液中继续加入0.5mL  , 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出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

    静置后,上层溶液几乎无色,下层溶液为紫色;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浅红色。

    同学丙认为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是“猜想2”成立,同学丁从的性质考虑,认为该结论不严谨,理由是。于是,同学丁重新设计实验并最终得出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碘水与溶液反应的程度很小。

  4. (4) (三)解释与结论

    氧化的能力逐渐减弱,请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原因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了验证元素化学性质递变规律,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1. (1) Ⅰ.探究1:验证同周期X、Y、Z三种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①各取1.0g金属X和金属Z,分别加入到5mL水中

    金属X与水反应比金属Z剧烈

    ②各取1.0g的金属Z和金属Y(形状相同),分别加入到5mL1.0mol/L盐酸中。

    金属Z与盐酸反应比金属Y剧烈

    通过实验验证三种元素金属性由强到弱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Y>Z>X             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X>Y>Z

    C.原子半径:Y>Z>X             D.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最强

  2. (2) Ⅱ.探究2: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设计如下实验:

    ①装置A中盛放的试剂是(填选项),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A.Na2SO3溶液       B.Na2S溶液          C.Na2SO4溶液

    ②下列不能用于验证氯元素比硫元素非金属性强的依据为(填选项)。

    A.HCl比H2S稳定

    B.HClO氧化性比H2SO4

    C.HClO4酸性比H2SO4

    D.铁与Cl2反应生成FeCl3 , 而硫与铁反应生成FeS

    ③若要验证非金属性:Cl>I,装置A中加入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装置A中溶液的现象,即可证明。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非金属性Cl>I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
  1. (1) 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蔗糖变黑且体积膨胀,同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写出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浓硫酸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干燥剂,下列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____(填标号)。
    A . CO2 B . SO2 C . H2S D . NH3
  3. (3) 常温下,可用铁罐车或铝槽车运输冷的浓硫酸、浓硝酸,其原因是
  4. (4) 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有关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

    ①实验I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②实验III中铜片逐渐溶解至消失,该同学认为铜与稀硫酸、稀硝酸均能发生反应,这种看法(填“合理”或“不合理”)。

    ③试剂药品不变,请补充一个实验加以证明上述看法:。根据补充实验的结论,写出III中铜片溶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④【分析总结】上述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下列实验仪器、试剂、操作均符合题意,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B.灼烧海带

C.用滴定法测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D.验证苯和液溴的反应为取代反应

A . A B . B C . C D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