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题库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株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 . 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 . 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 . 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 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明朝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纺织、矿冶等行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

A .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 自然经济的衰微 C .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 近代城市的兴起
明清时期佛山剪纸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甚至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府支持开辟海外市场 B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航海技术的进步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 .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大错”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 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 . 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C . 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D . 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材料二 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的过程: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1694年,伦敦1286个商人以股份制形式建立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

1720年,英国爆发“蓝海”股票泡沫事件,英国开始完善金融制度,进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金本位制,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

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结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逐步建立起自由主义经济体系。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

1872年,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英镑代表黄金,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发展史》

材料三 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总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时间

出口

进口

1929

52.41

43.99

1930

38.43

30.61

1931

24.24

20.91

1932

16.11

13.23

——据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

材料四 1945年,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宣告成立。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说:“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

2014年10月,由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签署备忘录。2015年3月,英法等国宣布加入亚投行。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没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货币走向世界的条件。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针对这一趋势在金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趋势:进出口贸易连续下降。(1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4.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鲁格曼评论的依据。简要说明世界银行、亚投行的成立与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之间的历史关联。

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

A . 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 . 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 . 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 .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

 16至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现了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启蒙,但是二者的性质和影响却有天壤之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批判宋明理学,出现中国的早期思想启蒙。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史料记载,宋代漳州一带“客户则无立锥,惟籍佣雇,不能营三餐之饱,有镇日只一饭,或达慕不得食者”。这可以佐证宋代(    )

A . 沉重的役税使得农民处境艰难 B . 人多地少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 C . 雇工群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D . 南北间经济发展出现较大差异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 .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 .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 .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 . 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 . 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 . 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D . 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

A .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 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C . 江南地区存在雇佣关系 D . 封建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 . 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 . 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C . 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
A . 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加 B . 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C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D . 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
A . 家庭手工业 B . 官营手工业 C . 民营手工业 D . 资本主义萌芽
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瓷都”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进度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的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力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2. (2) 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回答,材料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
  3. (3) 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变化?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 明政府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 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 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 . 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明代中后期,苏州纺织业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依据是(   )
A . 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B . 出现颇具规模的“机房” C . 出现控制手工业者的包买商 D .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