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题库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 .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A . 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共十四大被外电评论为“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

A . 作出了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决策 B . 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C . 决定以上海浦东为新的对外开放区 D . 调整了新时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1979年后)……但是企业的自主权和更多自由市场,如农业的责任制那样,大大地增强了生产的刺激力。……工业企业也大步向前迈进了。“工业企业大步向前迈进”主要得益于(    )

A .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 B .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 .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变革 D . 国际形势的极大缓和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见下图)。

注释:左边牌子: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右边牌子: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材料二下列是1984年发生的一些事情:

一:深圳特区在全国率先取消“购物票证”,副食品放开价格,敞开供应。

二:王石以个人资本在深圳创办了一家商贸公司(万科前身);张瑞敏在青岛接手一家濒临破产的国营企业(后发展为海尔);泰籍华人创办的正大集团正式进入成都,成为四川第一家外资企业。

三:民调显示,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一部分人冲破了“捧铁饭碗、拿死工资”的旧观念,“下海浪潮”初现。

  1. (1) 概括指出材料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简释。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84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指出背后的推动力。

德国学者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方法运用在(    )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④
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国有企业分为四类: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的骨干企业;二是既按市场变化又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生产的企业;三是大部分产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企业;四是大部分产品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的企业。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

A . 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B .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并重 C . 重视资源优化配置 D . 尚未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销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    )

A . 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 . 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 .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 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这表明(  )
A . 国企改革缺乏配套性措施 B . 冷战思维影响外媒评价 C . 外国对国企改革缺乏信心 D . 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经过一百多年的工业化探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舞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曲折发展,造成其曲折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2. (2)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担负起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为此,党和政府在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分别有什么意义?
  3. (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措施是什么?

    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指的是什么?
经济学家舒尔茨有一句名言: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中共从1982年连续三年出现了粮食的超速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终于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    )
A . 农村合作社的深入开展 B . 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 D . 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 .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 .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 .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改革开放之前,城镇住房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住房通过职工所在单位,按照工龄、职务、学历等打分排队进行分配;对于分配后的住房,只收取象征性的、近乎无偿使用的低租金。这种住房制度不仅住房建设投资“有去无回”,而且收取的低租金不够支付住房的日常维修和管理费用,同时职工对住房形成“等、靠、要”观念。197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m2下降到了3.6m2 , 缺房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

住房制度改革的实践,始于1979年,从新建住房全价出售起步。1979—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公房出售试点、提租补贴试点和全面起步三个阶段。经过1992—1993年房产过热期之后,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房改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1998年7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年,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66m2

——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中国启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最初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
流行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下列流行语哪一组是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  )
A . “公私合营”“改造” B . “一大二公”“大炼钢铁” C . “走资派”“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D . “大包干”“招商引资”
下表是1981年—1984年的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可知(  )

A . 市场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B . 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 C .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领先 D . 美欧中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成型
1978年10月,邓.小平在全国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说:“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 上的重要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要改革。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 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这实质上(  )
A . 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B . 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C . 要求学习和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 D . 表达了经济体制改革意愿
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说明(    )
A . 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 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 C . 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D . 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松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也就是“外资三法”为基础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近年来,“外资三法”难以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制定外商投资法取代“外资三法”,成为新时代我国利用外资的基础性法律。下面对“外资三法”的认识最恰当的是(    )
A . “外资三法”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 B . “外资三法”只是临时之举 C . 要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认识“外资三法” D . 制定外商投资法是大势所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魏源为代表的敏锐的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一系列奇耻大辱的刺激下,从“天朝大国”、“夏夷之辨”心态中觉醒,并且眼光开始越出“天朝”的围墙,用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观念来关注围墙外的世界。他们一面批判为“天朝”依旧作论证的宋学和对国计民生无用的汉学,一面揭起了新学风的旗帜,他们用新奇的目光审视外域世界,写成了一部部介绍外域史地、风土人情的著作。如萧令裕的《记英吉利》、林则徐的《四洲志》等,开辟了“睁眼看世界”的新天地。这种开天辟地的思想正是近代开放意识的觉醒,封建“天下”旧观念的瓦解。

——王敬川《论魏源的世界意识》

材料二:当我们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时候,会发现“五四运动”作为与当代中国命运密切相关的伟大历史事件,几乎浓缩了西方社会多国数百年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科学革命、民族运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西方近现代社会运动目标的全部要求,几乎集中了近现代中国全部矛盾和力量。“五四运动”的时代复合性特征和中国现代化的时代浓缩性特征,归根结底是中外发展的“时代差”造成的:当西方社会己步入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瞻望的时候,中国还在中古社会徘徊。中外发展上呈现的“时代差”给中国的近代化造成一种两难选择。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特有的循常与超越的二难、移植与畸变的难题、现代与传统的冲突。

——摘编自张连国《论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转折点中的时代复合性特点》

材料三:从中外历史来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开放意识觉醒的积极作用。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中国近代现代化特有的“循常”与“超越”的主要含义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   )
A . 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B . 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C . 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 D . 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