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题库

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国国务院发出的67号文件中规定:国有企业在完成指令性计划以后,超产部分的价格允许在不高于计划价格20%的范围内浮动。对此正确认识有
①显然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    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
③不利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④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发展方向的表述,准确的是(     )

A . 集体化、合作化、集约化 B . 公有化、社会化、现代化 C . 私有化、专业化、市场化 D . 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_x0000_i1031

A . 保护了农民利益 B .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 改变了经营方式 D .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的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这反映了我国(    )

A . 劳动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B . 政府职能部门权限逐步扩大 C . 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 D .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体制改革 B . 一五计划实施 C . 三大改造完成 D . 对外贸易扩大
1984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

A . 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 . 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C . 获得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 D . 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到20世纪80年代,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 . 恢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 .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D .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1978年第三季度,国务院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材料反映了(    )

A . 改革开放后“左”倾错误一度占主导 B . 1978年中央最早提出市场经济观点 C . 中共中央不断探索经济体制的改革 D . 中央继续发挥计划经济的辅助作用
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

A . 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 . 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 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 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B . 三大改造完成后,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1980年4月8日,人民公社的牌子首先在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乡(现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被摘下来。它反映了(  )
A . 向阳乡人民率先解放思想 B . 农村基层的政治体制改革 C . 广大农村加速城市化进程 D . 中国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两种解放分别侧重于(  )
A . 政治上解放、生产力解放 B . 思想解放、生产关系解放 C . 上层建筑解放、社会制度解放 D . 民主政治解放、对外关系开放
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
A .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 . 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 . 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 . 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    )
A . 八字方针的制定 B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C . 改革开放的实施 D . 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

(1921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1922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材料二: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 (1)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退却”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何理解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阐释。
  2. (2)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别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3. (3) 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三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启示。
1991年,高考作文题目:“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之辩。“近墨者未必黑”这一论点凸显的时代特征(    )
A . 墨家学派的时代价值 B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探索 C . 反思苏联解体的教训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刊登了本省55名厂长、经理联名写给省委、省政府的一封公开信(见下图)这封公开信很快轰动全国。厂长、经理们的“呼吁”源于(   )

A .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 . 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C .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   )
A . 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B . 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C . 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 D . 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材料二:1978年冬天的安徽凤阳小岗村民绝不会想到自己在饥饿驱使下所签的“生死文书”日后竟能进入历史博物馆以供后人瞻仰。

契约全文为:“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材料三:陈桂棣、春桃夫妇在《中国农民调查》一书中曾经总结说:改革20年后的小岗村只有8个字可以形容——“江山依旧,旧貌犹存”。南京农业大学陈文林教授认为:小岗现在应该是“落后”的代表!

材料四: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誉为“天下第一村”。国内外媒体、考察华西村的学者和团体先后从不同角度寻找华西村成功的原因。当了解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以后,更多的人认为:是制度、机制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使华西村长盛不衰。

  1. (1) 观察材料一的数据,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生死文书”为什么能进入历史博物馆供后人瞻仰?
  3. (3) 根据材料三、四,谈谈你的认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   )
A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端 B .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 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