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知识点题库

假如你要准备写一篇关于“新中国铁路事业”小论文,有下列提纲,其中正确的是

A .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发展沿海铁路 B . 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 C . 20世纪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位 D . 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铁路事业发展重要内容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二是奇,三是妙。当时有人是这样描写上海的奇与妙的:“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材料中的“奇”与“妙”所指的事物反映了(     )

A . 高架铁路的建立 B . 水运事业的发展 C . 电力与通讯事业的发展 D . 化学工业的进步
下列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
①马车 ②人力车 ③自行车 ④电车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资源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观察下图,据此判断它传入中国最早是在()

A . 葡萄牙侵占澳门时期 B . 鸦片战争时期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D . 甲午战争之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邑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通商以前,俱用沙船,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  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材料二 “黄包车”之于上海或许有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浦江边无奈地转动了82年,如一位风霜尽染的老人,于1956年安然退进博物馆。(图一)

材料三 到20世纪80年代呼啦啦驶出的出租轿车,车轮声声,碾出了半个世纪来社会生活的沧桑变化(图二)。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说出材料反映的生活景象。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生变革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变交通落后状况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最早出现的汽车,是匈牙利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输入的,起先只有两辆。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材料二 据清末人士阅读,在近代中国一大城市最繁华的地段,自早7点至晚7点,车辆通过情况:电车450次,摩托车(汽车)900次,马车1 000次,人力车18 000次。

——《车在中国——近代中国交通概览》

材料三 “解放”牌汽车是以苏联生产的吉斯改进部分结构而设计和制造出来的。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产的“解放”牌汽车

材料四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以前,中国交通运输业的重大成果。
  3. (3) 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筑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这一现象直接说明( )

A .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 . 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C . 当今中国人口众多 D . 电话事业分属两家
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1919年,身居北京的张某有紧急情况需告知在上海的一位亲戚,他可以选择的方式是(   )

①用飞机传送信件

②通过发电报的方式

③打电话

④依靠驿站和通信局传送信息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1874年,由于机车撞倒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被愤怒的群众扒掉了路基。两年后,两江总借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毁。这反映了(    )
A . 近代化道路的艰难 B . 民众的爱国热情 C . 洋务运动觅待开展 D . 民族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