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文字与文化 知识点题库

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

A . 贝用于占卜 B . 贝用于祭祀       C . 贝是装饰品 D . 贝是货币
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A .   古代农业生产方法较合理有效 B . 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 C . 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 D .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诗经》中《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其耘,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 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 . 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 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 . 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

A . 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 . 中国原始农业起于商朝 C . 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 . 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
《中国文学史》在论述先秦的一部作品时写道:“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美人、千里流沙、蜿蜒八龙等罗织起来,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另一方面,诗人又通过一系列曲折迷离的情节来展示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该作品的风格为(    )
A . 内容古朴的现实主义 B . 脱离真实世界的唯心主义 C . 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 D . 关注自己内心的个人主义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 .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B .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C .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原为文学的代名词,是指古代中国文学中的(    )
A . 唐诗和宋词 B . 《诗经》和楚辞 C . 楚辞和汉赋 D . 《诗经》和元曲
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艺术手法的传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是屈原借以表明心志的比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屈原通过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
A . 追求小康社会的理想 B . 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 . 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D . 渴望国家富强的情愫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

A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 .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 .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 .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文化元典是一个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留存的独特的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典籍。下列文化元典能反映中国春秋时代前黄河流域民众生产和生活情况的是(   )
A . 《道德经》 B . 《诗经》 C . 《离骚》 D . 《孟子》
如图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http://pic.7249.cn/42/e4/c9/e4c9cd79bc486b42aace759d7ca02040.pnghttp://pic.7249.cn/42/77/29/772975b5c5da57dfdcc12753020c1aab.png
①半两钱
②殷墟甲骨
http://pic.7249.cn/42/66/87/66873307c6cfc37c6b27ddd83361a8a1.pnghttp://pic.7249.cn/42/52/2a/522a8990c9ba746ab6b75cf3de48e283.png
③京剧早期戏服④三彩骆驼俑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②①④③ D . ①②④③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列名旬相对应的文学体裁是(    )

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 . 楚辞 宋词 唐诗 汉赋 B . 汉赋 唐诗 宋词 楚辞 C . 楚辞 唐诗 汉赋 宋词 D . 楚辞 唐诗 宋词 汉赋
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并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这里的“它”指的是(    )
A . 《诗经》 B . 《离骚》 C . 《西游记》 D . 《水浒传》
《诗经》中的某些诗篇将对亲人的思念落实在由父母、妻子、兄弟组成的家庭中,家庭作为情感的归宿受到反复吟咏。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纲常伦理社会秩序已经确立 B . 传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C . 小国寡民社会心理基本形成 D . 士庶宗族观念得到强化
有学者指出,在《诗经》所展示的世界中,桃花灿烂地盛开着,麋鹿呦呦地叫着,成群的牛羊在吃着   草,君子乘着矫健的马走来。由此可见,《诗经》反映了(   )
A . 春秋战国的社会面貌 B . 周代国人的审美意识 C . 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D . 古代人民富足的生活
很多史学家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与上述最符合的是(  )
A . 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 B . 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 C .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 . 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 . 践行儒家民本观念 B . 执政观念趋向理性 C . 尤其重视基层治理 D . 开始强调以文治国
《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 . 政治清明 B . 经济发达 C . 民风强悍 D . 矛盾重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一方面,先秦时期文化认同意识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先秦时期开始有“南蛮”的叫法,是中原民族对南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民族的称呼,主要是针对楚国。

——摘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秦汉以来,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不断深入。此后,自东汉一直到清朝,比郡属国制、羁縻府州、土司制等仍是处理中央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间关系的重要形式。由此可见,文化差异性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级各极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朝时四川和贵州发生土司叛乱,叛乱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

——摘自《百度文库》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在当时有“南蛮”这一说法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糜政策的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司”制度的利弊,并指出明清时期实行“改土归流”的意义。
在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壁、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青铜礼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城文化特征。关于三星堆文明的表述最合理的是(    )
A . 三星堆文明是夏商文化的支系 B . 三星堆文明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C . 分封制促进了区域间文明交流 D . 三星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