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

A .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 . 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C . 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D .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  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 . 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 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 . 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西周晚期《颂鼎》铭文记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洛阳)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由材料推断(    )

A . 此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B . 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新格局 C . 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 从商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下面关于十二生肖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

A . 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 . 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 C . 有利于安排农时,发展生产 D . 家禽饲养,自成体系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B

政府直接经营一些手工行业,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乘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官营手工业产品大多精美,官营手工业比较发达

C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主要来源

D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

A . A B . B C . C D . D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 . ①②③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①②③④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 . 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 . 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 . 《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李大钊说:“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 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B .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C . 小农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律 D . 官府干预人民生活
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耕”。材料中提到的“来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    )
A . 青铜 B . 骨头 C . D .
如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 . 个体农耕 B . 集体劳作 C . 奴隶制经济 D . 自然经济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但制约农业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岁收入亩不足一石”。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太湖地区,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从养活的人口来看,明清时期农业确有发展,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下降了,主要表现是畜力的减少;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来看,也有下降的趋势,表现在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时间增长。

——《中国经济史研究》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如何?依据材料分析是哪些因素促成的?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克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 . 农具 B . 礼器 C . 食具 D . 货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时间政策内涵
西周井田制由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公田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收获归国家,私田的使用权归村社成员。
北魏均田制将国家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使用,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宋代“不抑兼并”法律保障土地自由买卖,鼓励民众垦荒作为私产。
明代鱼鳞图册州县详细记录土地面积、土质、田主、税则高低。
20世纪初“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将来地价上涨,现价归地主,上涨部分归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合作化以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土地归合作社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将经营权分给农民个体使用,允许农民有一定的分配自主权。

——根据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关联信息,就它们的内在关系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时代的手工业,有金属工(铜工、铁工等“木工、玉石工、陶工、纺织工、皮革工、营造工、武器工等极多的门类,各门工人统称为“百工”,百工之子仍为百工,所谓“百工”,主要指有官长率领的官府手工业者。

﹣﹣杨卫民《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方略》

材料二:元代至元十年颁布的官修《农桑辑要》一书,有令陕西劝种棉花的诏谕,其内容大意是:木棉本是西域所产,近年以来,苎麻种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原产地无异,当地民众深得其利。根据两地试种效果,责令陕西地区种之。至元二十六年,元政府又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地征收木棉织品,每年达10万匹。

﹣﹣赵翰生《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代手工业生产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整体状况。
如图是1957年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百福村南出土的战国时期器物。两面刻铭:正面为“十八年,漆工朐,丞巨造,工正”,背面为“上郡武库”。该器物(    )

A . 属于民营手工业品 B . 由官营手工业制造 C . 在市场上流通较广 D . 由个体生产者锻造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热销海外。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是(    )
A . 家庭手工业 B . 民营手工业 C . 官营手工业 D . 工场手工业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 . 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B . 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 . 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D . 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国语·晋语》言“工商食官。”《春秋谷梁传》谓“鱄(人名)织绚(丝织品)邯郸”,鱄是私营性质的小手工业劳动者。《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同等)富”。这些现象说明(   )
A . 手工业发展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B . 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已经消失 C . 经济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 . 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官营手工业
周朝晚期,种田人经常把铁片安装在他们的犁上使之更加锋利;到汉朝时期,农民用上了真正的铁犁,他们的镐、锄、镰和铲等农具也都换成了铁制的。这一变化(   )
A . 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 . 有利于农业商品化进程 C . 体现政府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D . 预示着铁器时代的来临
下列图片能够反映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是(    )

A . 铁犁牛耕 B . 刀耕火种 C . 石锄耜耕 D . 耙耱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