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 . 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 . 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 . 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 . 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下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该遗址属于夏商时期,位于河南洛阳偃师。它被称为“书写中国之最的地方”,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就在这里被发现。该作坊所属的经营形态是


A . 官营手工业 B . 民营手工业 C . 家庭手工业 D . 民间手工业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

A . 《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B .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C . 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D .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这说明商朝农业发达主要依靠(    )

A . 奴隶制集体耕作 B . 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 C . 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D . 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中国古代朝代更迭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来)、辽、西夏、金、元、明、清。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漫长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B . 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是导致每次更迭的主要原因 C . 经济结构与政权结构呈现出同一性的特点导致了王朝重构的同一性特点 D . 儒家思想为每个朝代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中华民族历来都有编志、修谱的良好传统。而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家谱、族谱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国(  )
A . 家国情怀的浸润 B . 宗法制度的延续 C . 分封制度的发展 D . 农耕文化的传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收集的资料:

材料二: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材料三: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共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烟台的主要进口商品

——《烟台贸易研究》

材料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材料五: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以及民族制药业发展史的缩影。

北京“同仁堂”的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企业性质

1669年

清康熙八年,乐显扬(浙江宁波人)创办同仁堂药室

1907年以后

乐家人开设的分号遍布全国,如乐仁堂、沛仁堂等30多家

1954年

同仁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

1979年

同仁堂的厂、店牌号得以恢复

社会主义企业国营企业

1997年

由集团公司6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同仁堂股票在上证所上市

股份制企业

2001年

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3. (3) 材料三中烟台进出口贸易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哪些变化?
  4. (4) 依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5. (5) 根据材料五企业的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表中①②③三个时期企业的性质,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同仁堂迅速发展的经济因素。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春秋以来的30多个大商人立传,赞扬了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他的这一做法(    )
A . 违背了历史潮流 B . 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C . 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D . 反映了司马迁的个人意志
它是传统农业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它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进行细致的主地耕作以争取农业的高产,“它”指的是(    )
A . 精耕细作 B . 铁犁牛耕 C . 土地私有 D . 兴修水利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
A .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 .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 .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D .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从土地和权力的关系看,春秋一代与西周相比,土地占有关系并无本质的突破,只是在多级占有关系中主导地位与非主导地位升降……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及其特点》

材料二:古代社会的井田制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但这种制度是以静态社会为前提,而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动态性相矛盾。抛开其他原因不讲,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显而易见,从开放包容的视角看,中国的土地制度的确朝着让百姓享有越来越充分的自由的方向发展……对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来说,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财富之母、财富之源,历史上的有为之君都善于处理土地利益分配关系,从中筹集财政收入。

——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中叶以后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占有的几种形式。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封建统治者调整土地制度的认识。
青铜器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其底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祭祀武王等事件。其中“宅兹中国”是日前已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据此可知( )
A . “中国”最早的地理位置可能在洛阳一带 B .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流域下游地区 C . “中国”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民族概念 D . 青铜器何尊铭文是完全可信的第一手史料
商代的甲骨卜辞对商人的农事活动有大量的记载,几乎包括与农业有关的各个方面,后世所谓“五谷”、“六畜”在卜辞中也都有反映。这说明当时(    )
A . 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B . 农业已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 C . 占卜抑制经济发展 D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促进农业发展
据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为礼器和兵器,北方出土的青铜农具比江淮出土的青铜农具要少。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应该是(   )
A . 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水平不高 B . 商朝的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不重视 C . 北方统治者重礼制和军事 D . 江淮地区富含铜、锡、铅矿
某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 青铜铸造业规模小且组织松散 B . 青铜器主要为饮食餐具 C . 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D . 青铜铸造工艺水平接近
下表为汉至清朝的户口、耕地的增减状况,从中可以推断出(    )

时间

口数

耕地数(合市亩)

人均耕地(合市亩)

东汉元始二年(2年)

0.59亿

5.72亿

9.62

嘉庆十七年(1812年)

3.62亿

7.92亿

2.19

总增减率(汉为基数)

+507%

+38%

-77%

年均增减率(汉为基数)

+0.28%

+0.02%

-0.04%

A . 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B . 小农经济日益没落 C .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 . 商品经济更快发展
如图为秦汉时期出土的初耕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收获农具四种铁农具类型比例统计图。它反映出当时(  )

A . 铁器广泛使用 B . 注重精耕细作       C . 铸铁冶炼发达 D . 政府重视农业
传世文献记载殷商贵族酗酒成风,甲骨卜辞中也常见“酒”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十之七八也是酒器,大盂鼎铭文甚至记载了殷商酗酒亡国的事情。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商代(    )
A . 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 B . 青铜制造技术发达 C . 盛行占卜和鬼神崇拜 D . 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 . 石器锄耕 B . 刀耕火种 C . 铁犁牛耕 D . 千耦其耘
青铜器龙纹在商代晚期盛行,其花纹规整对称,风格粗犷庄严,形象夸张神秘,指向原始力量。而西周时期的龙纹造型简化、结构规律化,风格从雄奇庄重向秩序实用转变。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B . 巫术祭祀日趋盛行 C . 青铜冶炼铸造技艺进步 D . 生产力的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