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知识点题库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 . 个体分工 B . 社会制度 C . 生产能力 D . 劳动力短缺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 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 B . 铁犁牛耕——井田制形成 C .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D . 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促进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 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B .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 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D . 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力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①主张重农抑商   ②倡导无为而治   ③力求社会稳定   ④维护农民利益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吕氏春秋·上农》记载:“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 . “民贵君轻” B . “重农抑商” C . 施行“仁政” D . “闭关锁国”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

A . 要求民众纳税 B . 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 . 不要求民众纳税 D . 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 . 需要大量劳力 B . 适时增加肥力 C . 提倡精耕细作 D . 善于积累经验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

A . 都江堰 B . 白渠 C . 大运河 D . 赵州桥
下列图片中展示的生产工具在西汉时开始使用的是(    )

A . B . C . D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农作物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中国人普遍穿着棉布、丝绸服装,尤其是丝绸,衣饰华美,风度翩翩,中国出产的手工艺品极为精致,远销海外;中国有世界上一流的城市,非常繁华,商品种类丰富,买卖兴盛。

——摘编自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

材料二:中英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单位:%)

年份

175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英国

1.9

9.5

19.9

22.9

18.5

中国

32.8

29.8

19.7

12.5

6.2

——依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2. (2) 指出材料二反映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
A . 土地兼并严重 B . 官民矛盾尖锐 C . 官吏滥用权力 D . 农民生活艰难
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    )
A . 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 . 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 C . 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 . 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    )
A . 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 B . 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 C . 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 D . 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
《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播种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    )
A . 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铁农具 B . 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 C . 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 D . 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
在我国古代小农经济中,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内容是(   )
A . 纺织 B . 制瓷 C . 冶铁 D . 煮盐
许倬云先生认为,家族观念能够存在,必须有稳定的传承。农、业村落,尤其是在掌握水利之后,不必经常开发新田地,就形成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安土重迁的小区域。也是在这种安定之中,一个家系的长期传承才成为可能。材料表明(   )
A . 家族观念渊源于安土重迁的思想 B . 水利技术的掌握影响了家族传承关系 C . 家族观念一定程度上具有狹隘性 D . 家族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经济发展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 (    )
A . 精耕细作农业出现 B . 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 C . 铁犁牛耕的推广 D . 井田制的瓦解
据文献记载,楚地崇拜火神,西周王宛一带崇拜农神;楚地方言称哺乳为“谷”,将老虎叫作“於菟”。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北方的名士将楚人讥嘲为“南蛮鴃舌(讲话像鸟叫般难懂)之人”。这反映出( )
A . 中原文化对周边的渗透加强 B . 南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C . 分封制导致地区间交往停滞 D . 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的运动过程经历过三轮半大循环。所谓大循环是由于人口(数量、地理空间分布、族群分布等)和技术(生产技术以及知识传播技术)的变化,引发新经济要素的出现,使得普遍理想遭遇真正的精神危机,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担纲者阶层发生根本的变化)。

第一轮,是商周的封建社会的大循环:完善于周,终结于奏政;

第二轮,是由汉至唐的豪族社会的大循环:从汉武帝开始出现,终结于唐末;

第三轮,是由宋至晚清的古代平民社会的大循环:从北宋开始,终结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循环进程中的第四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浮现的现代平民社会的大循环:革命史只是故事的一半,精神的重构与自我超越很可能是这一轮大循环的引领性力量。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自我超越

——摘编自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有“隐民”、“私属徒”、“宾萌”和“族属”之类的称呼。其中“隐民”和“私属徒”是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荫庇户,即依附农民。“宾萌”指外来依附农民,与后来的隶农类似。上述称呼的依附户虽然还要经受超经济的剥削,但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材料反映出(   )
A . 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 . 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确立 C . 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D . 封建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