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 知识点题库

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嵌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 .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 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C . 积极应对佛教思想的冲击 D . 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伏尔泰去世后,他的棺木上刻了这样一行字:“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可以说启蒙思想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因此使人们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和宗教生活。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2. (2) 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对伏尔泰的评价?请说明你的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的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启蒙思想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推动社会进步的。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的主旨意在强调(   )
A . 以法治国 B . 百姓必须有规则意识 C . 以德治国 D . 百姓必须有羞耻意识
孔子和孟子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后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儒者(    )
A . 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B . 匡时济世的担当精神 C . 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D . 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永恒”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
A . 孔子、孟子 B . 老子、庄子 C . 墨子、庄子 D . 荀子、韩非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图固”,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2. (2) 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对儒学的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儒家学说的主要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联系社会实际,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该创作精神体现了(    )
A . 孔子的中庸之道 B .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 C . 孔子的克己复礼 D . 老子道生万物思想
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说明孔子(   )
A . 注重社会和谐 B . 强调以民为本 C . 主张以德治民 D . 宣传克己复礼
以下主张不是儒家思想的是(    )
A .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 有教无类,学思相长 D . 存天理,灭人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  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  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结合所学分析封建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
  4. (4) 从儒学不断发展并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来看,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严格遵守“亲亲”、“尊尊”的等级名分制度。“亲亲”追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家族利益为上;“尊尊”强调下级对上级的尊敬、服从和忠诚。由此可知,孔子(   )
A . 意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B . 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 . 崇尚等级分明的秩序礼度 D . 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材料一:

         

材料二:熹平(东汉灵帝年号)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材料三: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的作用。
  3. (3) 宋代书院是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就是当时朱熹讲学的地点。结合材料,说明白鹿洞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
春秋时期出现很多“臣試君,子杀父,少凌长、麻废端”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孔子提出了(   )
A . B . C . 中庸 D . 德治
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在《两小儿辩日》中说,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一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孔子无法作出判断。材料反映了(      )
A . 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日益激化 B . 儒家思想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 C . 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提出思考 D . 私学发展提高了儿童知识水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将周代礼乐文化提升为礼义文化,它超越古代宗教,又不反对宗教,在宗教问题上持中庸态度。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命题即儒家人文理性宗教观的典型命题。儒家认为,“祭思敬,丧思哀”,宗教祭祀的意义主要在纪念天与祖给予人们的恩惠,使人不忘根本,表达思念报恩之情,至于天神祖灵是否真有,并不重要。关于宗教祭祀,《论语》中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易传》提出“神道设教”的观点,这就是宗教的社会道德功能说,或者“道德宗教”的思想。儒家把神道看成人道的组成部分,是成就人生的要素。神道的目的在于完善和加强人道,如果有害于人道, 那么神道便失去其本来意义。

——摘编自牟钟鉴《中国古代的民族观与宗教观》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不仅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也研究教父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教

义。他们批判基督教的精神独裁,但并不否定神学,有的还竭力将古典学术研究与教会神学相调和。他们注重世俗生活,却不反对信仰上帝,宣扬个性自由,同时又承认天命。作为最早的人文主义者,宗教信仰和宗教虔诫在彼特拉克的思想和著作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但丁的《神曲》既表达了要求理智解放和情感自由的感情,又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氛。蒙田对待基督教的态度是我生是其人,死是其鬼。这些突出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宗教观念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摘编自陈绘绘《试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儒家宗教观的特点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宗教观的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
A .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 .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C .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 .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中华文化从传统步人现代,兼收并蓄。 

 材料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来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期,他希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速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 

 

 戊戌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在单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3. (3) 概括上表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请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 
《礼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孔子认为:“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尚(    )
A . 以人为本 B . 群体利益 C . 家国情怀 D . 礼乐秩序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尊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尊奉孔子为“先圣”,1307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上史实不能说明(   )
A . 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B . 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C .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 . 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来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期,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速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í)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上图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哗《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