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知识点题库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 井田制开始瓦解 B . 商品经济发展 C . 小农经济兴起 D . 家庭手工业产生
历史一般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研究历史可以采取不同的历史角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 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形象

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予,可谓至圣矣”,认定孔于是最伟大的圣人。

2.正统化:汉代蓝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千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3.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内写成的作品。

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于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世界历史上的形象

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风水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下列主张与这一核心思想吻合的是(   )
A . 道法自然,逍遥自得 B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民贵君轻,仁政治民 D .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至今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请将下列代表人物的思想填在相应的位置。

1)黄宗羲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朱熹   ()            B “民为贵,社罄次之,君为轻”

3)董仲舒 ()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孔子   ()            D “存天理,灭人欲”

5)李贽   ()            E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6)孟子   ()            F “天下为主,君为客”

针对“百家异说”的局面,《荀子·解蔽》中认为,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主观武断,原因是人们往往“蔽于一曲”,认识片面,主张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已掌握的知识),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
A . 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 . 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 . 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 . 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中华文明勃兴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基是在(   )
A . 夏商西周时期 B .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 秦汉时期 D . 春秋战国时期
《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反映的是(    )
A . 儒家的忠孝思想 B . 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C . 法家的君臣名分思想 D . 墨家的“兼爱”“非攻”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的目的是 (    )
A . 挽救奴隶制度 B . 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C . 发展私学教育 D . 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想家们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外思想家们有的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有的主张“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有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提出上述观点的思想家其所属学派分别是 (    )

①道家学派    ②智者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儒家学派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将其中一个学派称为“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你认为这个“帮会”的“帮规”是( )
A . 善用权术,建立威权 B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清心寡欲,顺应自然 D . 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 (    )
A . 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 . 铲除周制弊端以加强集权 C . 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 . 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博采众议,取百家思想之所长,被认为是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最后的文化成就,又是文化史即将进入新历史时代的文化标志。据此可知,《吕氏春秋》 (    )
A . 反映了大一统的发展趋势 B . 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 C . 代表战国时期文化成就的最高峰 D . 结束了百家争鸣局面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哪派思想家的主张?(   )
A . 儒家 B . 法家 C . 道家 D . 兵家
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
A .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B . 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努力 C . 周王室为了巩固王位世袭制的需要 D . 违背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行动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用拼凑式的做法把诸子百家思想综合起来,并不追求一个内在的思想系统,成为“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的“杂家”代表作。这( )
A . 体现了政治统一的趋势 B . 重振了百家争鸣的气象 C . 反映了学术创新的停滞 D .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转型
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卫国的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的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和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
A . 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 . 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 C . 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 D . 反映君主专制体制弊端严重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孟子进一步提出“变置社稷”的宗教鬼神思想。这体现了先秦儒家的(   )
A . 认同鬼神天命的迷信思想 B . 人为本重现世的理性思想 C . 天道人道转化的辩证思想 D . 重鬼神远现实的哲学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墨子十分重视教育,他以染丝为喻:“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兼收“农与工肆”之人为徒,讲学兴教。他教育弟子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要求弟子要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巧,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他强调君子只有通过艰苦的身体劳动,才能达到“身强、志远、气盛”的境界。在《墨子》书中,有许多“是何故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关于究其所以然的记载,提出“以身戴行”、“以行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的原则,并一再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

——摘编自王思中《墨子教育思想简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的教育思想。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墨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论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言论反映了孔子(  )
A . 朴素的人文思想 B . 反对战争追求社会稳定 C . 感慨生命的无常 D . 代表了新兴士人的诉求
韩非子著有《解老》《喻老》篇,提出道生万物的天道观,阐明了“理”与“道”之间的辩证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老庄申韩列传》,把老子、庄子、申不害(曾在韩国主持变法)和韩非子放在一个传中叙述。这反映出(   )
A . 法家深受道家学说的形响 B . 战国时期诸子观点趋同 C . 道家与法家之间相互借鉴 D . 汉代著述政治功能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