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战争 知识点题库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刑罚制度的改革是汉文帝、汉景帝当政时期所进行的废除肉刑的活动,又称“文景废肉刑”。汉初统治者建立政权后,认为秦以“专任刑罚”、“重刑制民”的做法,使民生积怨,愤而反抗。因此,将“黄老之学”作为治国施政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采取轻徭薄赋、约法省刑、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据《汉书·文帝记》记载,文帝二年和十三年两次实行收“今年田租之半”,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以至于“天下殷富”,百姓安居乐业。西汉初年的《九章律》虽然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刑峻法,但继续对犯人使用鲸、劓、斩左右趾等肉刑。文景之治时期,进一步革除了以上肉刑,接着废除“连坐收孥法”,坚持只惩罚犯罪本人,不株连亲属。后又废除“诽谤妖言法”,使皇帝能听到各种不同意见。

——摘编自孙光妍《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背景》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注:农民收成的之二上缴国家。)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赋税政策。汉代赋税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口赋是汉代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算赋是其中的一种,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开始征收,征收对象是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汉高祖减轻田租,实行什五税一,即从农民的土地收获中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同时算赋减至四十钱。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租税之半”。此后的十二年中全部免除了农民的田租,直到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又实行令民半出田租,即实行三十而税一的税率,并从此成为定制,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1.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赋税改革的意义。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 开创皇帝制 C .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 .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B . “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C . “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 . “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
A . 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 B . 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 C . 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D . 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性质属于 (    )
A . 秦末反封建农民战争的再继续 B . 刘邦反抗项羽残酷统治的正义斗争 C . 争夺全国最高封建政权的斗争 D . 项羽为维护农民利益同刘邦的斗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战争分布表(按明代行政区域划分)

序号

省名

战争总数

各历史时期战争次数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元明

1

京师

712

89

73

116

228

60

146

2

南直

841

50

65

343

149

98

136

3

山东

437

141

67

103

85

18

23

4

山西

478

95

35

109

131

33

75

5

河南

820

203

138

271

150

43

15

6

陕西

1281

46

201

432

365

158

79

7

四川

381

6

38

82

107

52

96

8

湖广

406

29

34

148

79

63

53

9

江西

126

1

8

37

14

15

51

10

浙江

208

1

4

20

35

21

127

11

福建

107

0

4

3

13

11

76

12

广东

95

0

2

5

10

17

61

13

广西

123

0

2

0

13

28

80

14

云南

130

0

11

8

31

2

78

15

贵州

47

0

0

0

1

1

45

总计

6192

661

682

1677

1411

620

1141

注:京师:指北直隶,以北京为中心,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南直:即南直隶、以今南京为中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一带。

——据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战争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 (2) 与前代相比,明代中后期的战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
A . 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起义成功,推翻秦朝 B . 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C . 陈胜称王,号为“张楚” D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烽火连天逐白鹿秦朝末年阶级矛盾尖锐,酝酿已久的全国规模的反秦斗争相继爆发,导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是(   )
A . 大兴土木 B . 赋役繁重 C . 法律严苛 D . 钳制思想
萧何原为沛县主吏掾(掾,副职官员的通称),后来升为泗水卒史。曹参原为沛狱掾。任敖为狱吏,周昌及其兄弟周荷也是泗水主史。刘邦反秦队伍中骨干分子的出身特点折射出(   )
A . 刘邦的号召力强大 B . 秦朝统治秩序的瓦解 C . 反秦主力源自楚地 D . 郡县制存在制度缺陷
“大泽乡起义”

材料一: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 陈涉世家》

材料二:按照《史记》中的说法,这二人都是戎卒中的屯长,而按照《商君书-境内》中的记载:“(军爵)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屯长应该是一个常设的职务,而非临时指派,因此准确说来,陈、吴二人在当时很可能是属于基层军官。……这场暴动与其说是一次偶然性的“官逼民反”,倒不如说是一次有预谋的反叛行动。

——整理自王伟《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从诸侯到帝国》

材料三: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中《徭律》对这种情况(大雨失期)有明确的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费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评;六日到旬,费一盾;过旬,黄一甲。水雨,除兴O”翻译过来就是: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副铠甲。迟到3至5天,斥责;6至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罚一副铠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当然,如果秦二世胡乱修改秦法波及《徭律》,那就只得另说了。

——整理自王伟《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从诸侯到帝国》

材料四:由于秦朝的法律被汉朝当局全部毁掉,司马迁也难以从秦朝的法律找出依据。因此这段没有依据的记载(“失期,法皆斩”)就成了秦始皇“残暴”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对“失期当斩”制度持质疑态度者认为,“在出土的《秦律》里面,失期并不是重罪,甚至,因客观原因而失期的无罪”。“从这件事我们可以推断:秦朝的法律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残酷',有可能是被某些神秘的力量歪曲了。”这被看作“汉朝'黑'前朝(秦朝)的事情”之一。……“到底是陈胜吴广利用大家的无知,为了成功起义而故意夸张了失期的惩罚,还是秦二世上台后修改了秦法,这就需要更多出土的文物来考察了。”

——王子今《〈史记〉“失期,法皆斩”辨疑》

材料五:我们综览秦汉间的史料后反而认为,陈胜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其理由有:(一)陈胜有士以上阶层特有的出身标志——字;(二)陈胜出生于阳城,而阳城恰恰是贵族聚居之地;(三)陈胜的“鸿鹄之志”及号召能力是一般农民所不能具有的;(四)陈胜对于一般民众所不关心也无由知道的政界秘闻,了解得很是清晰;(五)秦代战士是光荣的职业,而陈胜一开始即能当上“屯长”,其身份应不是一般平民。 陈胜的出身,影响了他发动起义的动机。

——曾祥文《陈胜新论》

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大泽乡起义”的性质提出你的看法。(够依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多个角度论证,证据充分)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
A . 《史记》的记载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B .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 . 历史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 D . 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相争”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有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
A . 公元前2世纪初 B . 公元前2世纪末 C . 公元前3世纪初 D . 公元前3世纪末
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   )

①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建立了张楚政权

③打击了秦朝黑暗统治   ④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史记》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原因包括(   )

①战乱频繁    ②繁重的赋税     ③刑罚严酷    ④沉重的徭役和兵役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秦末起义时,关东郡县民众苦于秦吏的残酷,纷纷奋起,“皆杀其守、尉、令、丞以反,以应陈涉”,甚至秦地方官如沛令、会稽守通等愿意发兵响应民众的抗秦斗争,也为起义军所不容。材料表明(   )
A . 秦朝阶级矛盾激化 B . 六国贵族乘机起义 C . 关东民众要求复国 D . 秦郡县制弊端明显
有学者提出,秦朝迅速衰亡并不是新制度的原因,而是(关)东与西(秦)文化在认同上存在重大冲突所致。在当时,虽然大家都认为需要一统天下方能解决周制弊病与战国乱局,但这个统一天下的新主,在整个关东六国看来,绝不应当是秦国。对该学者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东方六国崇尚仁义与秦国大相径庭 B . 文化差异使关东地区不服秦朝的统治 C . 六国对解决战国乱局的看法不统一 D . 秦朝因施行暴政导致灭亡
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

人物

身份

陈胜、吴广

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刘邦

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萧何

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

曹参

沛县狱掾(典狱长)

殷通

会稽郡守

任嚣

南海郡尉

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

A . 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B . 六国贵族势力活跃 C . 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 . 地方治理体系崩溃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两人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的法律规定,陈胜、吴广的戍边任务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导致二人被斩首。由此可见(   )
A . 《史记》的记载都须经过考古证实 B . 哪个表述更接近史实需补充史证 C . 《史记》中陈涉故意曲解秦律 D . 《史记》和秦律的相关记载完全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