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材料四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的什么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统治者力图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和结果。

  3. (3)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种土地制度?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制度的内容。

  2. (2) 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表明(    )

A .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 .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C . 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政府不再对其授田 D . 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短暂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统治集团进行了军事改革,建立起府兵制度。宇文泰设置六个柱国大将军,以合周礼六军之制。周武帝宇文邕时,将柱国统帅的兵士改称为侍官,使兵士具有皇帝卫队的性质。士兵最初由豪强子弟充任,后以平民子弟为主。士兵装备自给,免除课税,战时打仗,闲隙农耕,有了兵农合一的趋势。府兵制的确立是北周军制的重大改革,周武帝死后,北周大权落入外戚杨坚手中。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府兵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府兵制改革的主要影响。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 .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 . 北魏保守势力反对迁都 C . 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 . 改革面临层层阻力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
A . 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 . 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C . 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 . 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这一措施:(    )
A . 加强了北方民族交融 B . 恢复了北方农业生产 C . 加速了北方人民南迁 D . 实现了北方的再次统一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 . 增加财税收入 B . 促进人口增长 C . 抑制土地兼并 D . 稳定个体小农
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有政治家、司法官员、著书立说的律学家、经学家。西汉开国元勋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魏晋时律学成为与经学并立的学府,唐代律学发展已经完全成熟。材料反映古代律家群体(    )
A . 成分多元化,社会地位高 B . 都是政府官员,法律素养较高 C . 传授经学,培养统治人才 D . 只重法律研究,不重司法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贷”,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

﹣﹣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材料,指出文帝俸禄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归纳孝文帝俸禄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改革影响。
《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   )
A . 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B . 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 C . 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 D . 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 . 废分封行县制 B . 实行盐铁专营 C . 废旧俗兴汉化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长官任命下属的制度流行。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并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命。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
A . 选拔人才方式与加强中央集权相适应 B . 选拔人才的标准从重才学转向重门第 C . 选官制度的变革提高了地方官吏职权 D . 制度不断创新保证了隋朝的长治久安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A . 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B . 促进民族大融合
C . 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北魏孝文帝时期,曾下令奴婢不准出家为僧,地方出现私度为僧的,根据情况,要对邻、里、县、郡官员进行处罚或免官,此举旨在(   )
A . 维持国家赋役征发 B . 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C .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D . 打击分裂割据势力
下列现象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生活习俗方面的影响的是(    )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

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    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北魏统一北方后,统治面临着深重的危机,具体表现是(   )

①社会矛盾激化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人民起义不断    ④争权夺利频发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政府颁布诏令,给每户农民授田,按照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其中露田: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政府。桑田:给男人一人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政府,也可以买卖…政府推行的这种土地制度是(   )
A . 占田制 B . 井田制 C . 屯田制 D . 均田制
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交融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汉族人民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材料二: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完不足统治中原,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2. (2) 请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孝文帝是如何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交融对国家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 (1) 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 (3) 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