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知识点题库

柳宗元《封建论》中说:“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材料肯定了(  )
A . 郡国并行的科学性 B . 分封制的稳定性 C . 藩镇割据的合理性 D . 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这说明当时(   )
A . 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 . 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 . 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 . 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变得凋敝不堪。除了藩镇之外,唐军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将领的权力扩大,独霸一方,甚至与唐中央对抗,这使得“漕运阻绝”。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决心整顿漕运,户部侍郎刘晏经过考察,对漕运进行了重大改革:疏浚渠道、以通航运;以盐利雇人运輸,“不发丁男,不劳郡县”;创立漕运的奖励制度等。经过改革,江淮漕运物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刘晏提岀并实行的这一套漕运制度,在安史之乱后为挽救漕运的中衰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潘镛《中晩唐漕运史略》

  1. (1)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漕运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漕运改革的意义。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A .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C .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
A .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 .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 .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 .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汉唐以来,中央政府派出控驭各地或监察郡县的地方官吏权力较大,并且因朝廷政策失误而形成专制势力,从而割据一方,威胁中央集权。下列制度容易威胁中央集权的是(   )
A . “三司”制度 B . 节度使制度 C . 御史制度 D . 郡县制度
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身的现象。 这变化(    )
A . 标志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B . 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C .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反映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 . 反映诸侯王国权力的膨胀 C . 反映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D . 反映藩镇割据问题得到解决
下表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政权名称

存亡时期

开国国君

国君原来身份

后梁

907—923年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7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

A . 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 B . 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 C . 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D . 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
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候之强,此未极之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   )
A . 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 B . 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 C . 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作用 D . 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
下图中的内容是对唐朝某一事件的描述。该事件 (   )

·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

·使中央集权势力大为削弱

·导致北方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A . 使唐玄宗成为最高统治者 B . 成为全国民族融合的高峰 C . 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 . 使世家大族力量开始崛起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 .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安史之乱造成唐朝北方地区 “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下列关于安史之乱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B .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C . 内地节度使的权势得到极大削弱 D .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体现了唐朝后期的政治局面是(   )
A . 安史之乱 B . 藩镇割据 C . 宦官专权 D . 朋党之争
《新唐书·兵志》记载:“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西汉郡国并行 B . 汉末军阀割据 C . 唐朝藩镇割据 D . 唐末宦官专权
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 称为使相。下表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说明(   )

时间阶段

数量(位)

出身

所在

结果

唐玄宗年间

8

多科举出身;

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

唐肃宗—唐懿宗

36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

唐僖宗—唐哀帝

67

强藩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

征战

A . 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 . 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 . 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 . 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唐末,宰相裴垍改革赋税制度,藩镇治所所在州停止向中央“上供”赋税,全部改为“留使”作藩镇的经费。除治所州郡“留使”不足约定数额时由其予以补足外,藩镇所辖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主要上交给中央。这一做法(   )
A . 加强了中央财政实力 B .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 D . 减轻了其他州郡负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1. (1)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安史之乱: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材料:下图是《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的思维导图。该书作者认为,以756年“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

下表所示为唐末主要藩镇分布情况。表中信息可用于解释唐末五代时期(   )

藩镇

首府今所在区域

节度使

幽州

今北京

卢龙节度使

单于都护府

今内蒙古

振武军节度使

夏州

今陕西

定难军(夏绥)节度使

灵州

今宁夏

朔方节度使

鄜州

今陕西

鄜坊节度使

凤翔府

今陕西

凤翔节度使

兴元府

今陕西

山南西道节度使

成都府

今四川

剑南西川节度使

襄州

今湖北

山南东道节度使

扬州

今江苏

淮南节度使

徐州

今江苏

武宁节度使

汴州

今河南

宣武节度使

青州

今山东

平卢节度使

沧州

今河北

横海节度使

镇州

今河北

成德节度使

魏州

今河北

魏博节度使

太原府

今山西

河东节度使

潞州

今山西

昭义节度使

A .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B .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的原因 C . 北方政权频繁交替的根源 D . 北方人口多于南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