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

(1)中印之间的交流: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西行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
(2)中日之间的研讨: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鉴真,促进了中国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
(3)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
(4)日本、新罗两国的文化深受唐朝的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以及留学生。
(5)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6)伊斯兰教传人唐朝。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不定的名称,这一名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演变过程。

观察下列不同时期的“西方”,结合所学概括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说明:需要指出两点变化,并分别对原因进行分析。)

时期

名称

主要范围

汉武帝

西域

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东汉

西域

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

西域

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

西洋

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

西洋

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西方

欧洲国家

晚清

西方、西洋

专指欧洲国家

二战后

西方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显(约367—423)是中国西晋高僧。晋隆安三年(公元99年),法显由长安起步,经河西走廊过西域,由中亚到南亚,留学天竺,探寻并记录了大量释教经典,之后来商船到新子国(今斯里兰卡),模激印度进,经那要提(今苏门条腊),绕行南洋抵达山东半岛崂山附近,接着由陆路行进,一路跋涉,终于晋义展九年(413年)回到东晋首都建康。

在长达十五年的行程中,法显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步行走过四万里路程。这期间他经历了荒无人烟的大戈壁,飞沙走石的葱岭,以及“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的印度洋。虽同行十一人,但坚持始终的唯法显一人。归国之后,与天竺祥师佛驮践陀罗耗时五年多之久,共同翻译了《摩柯僧低律》《大般泥酒经》等六部经典。与此同时,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游记,即《法显传》。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法显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显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法显到天竺学习佛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敦煌文献存有近两千首唐人诗歌写本,经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整理的诗歌写本有63种。敦煌写本有同源抄本和非同源抄本,各写本辗转抄写,其中出现刘希夷《洛阳篇》、刘长卿《酒赋》等唐人宴饮文化的七言体多个卷本。这反映了(    )
A . 唐朝时雕版印刷技术尚不成熟 B . 诗歌是敦煌地区主要文学体裁 C . 儒家思想成为敦煌人主流思想 D . 中原文化深入到敦煌民间生活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A . 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 B . 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 . 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D . 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

图片_x0020_100002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A . 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 B . 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 . 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D . 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后,纷纷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以黄帝为首的中华圣王之后。这种行为在客观上(    )
A . 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B . 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 . 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D . 解释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
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 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 B . 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 C . 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D . 中华文化在融合中逐步发展
在“事死如事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 . 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B . 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 C . 汉藏文化交流频繁 D . 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唐代贞元年间,宰相贾耽在《海内华夷图》中记录了几条主要的对外交通路线:一、营州(今辽宁朝阳)入安东(今辽东)道:二、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三、夏州(今陕北横山)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入回鹘道:五、安西入西域道:六、安南(今越南河内)通天竺道;七、广州通海夷道。这反映出当时(    )
A . 海外贸易呈现繁盛之势 B .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C . 闭关锁国政策受严重冲击 D . 朝廷重视陆路而轻视海路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

唐朝时,胡饼、阿月浑子、波斯枣、胡芹等“胡食”曾十分流行,甚至一度出现“贵人御馔,尽供胡食”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    )
A . 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 . 盲目崇拜西洋风尚 C . 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 . 文明中心不断西迁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 . 地方势力膨胀 B .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 . 中央财政紧张 D .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说明了民族融合的加强 B . 丝绸之路推动了文化传播 C . 反映了盛唐文化的包容性 D . 外来文化冲击了汉文化的主体地位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大运河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 满足了统治者奢侈欲望 B .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 . 加强了北方的军事防务 D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骆驼这种独特的动物成为唐代的一种象征符号,从国家、社会到精神生活层面,我们都能够看到骆驼的身影。骆驼在唐代的全面参与反映了(   )
A . 骆驼已取代耕牛成为主要的农用动力 B . 各阶层寻求异域珍宝的社会奢靡之风 C . 已形成西部少数民族移居中原的浪潮 D . 对外贸易与开拓成为社会的价值追求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 . 维护了国家统一 B .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 . 推动了民族融合 D . 带来了中外文化高峰
有学者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该学者认为唐代中华文明繁荣的原因是(   )
A . 国家统一与开拓疆土 B . 政治清明与文化包容 C . 民族交融与文化融合 D . 国势强盛与经济富庶
据9世纪时的阿拉伯文献记载,当时客居中国广州的各国商人数以十万计,都城长安更是百万人口的城市,来自缅间的骠国乐舞,来自中亚石国和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等,都曾在长安表演。这反映出,当时(    )
A . 唐政府执行较宽松的关税标准 B . 长安的贵族耽于享乐不思进取 C . 阿拉伯与中国的官方往来密切 D . 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振奋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摘编自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

  1. (1) 材料一描述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出现该盛世景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 (2) 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请举两例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