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题库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

A . 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 . 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 . 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 . 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 . 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 . 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 . 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 D . 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观察下图,图中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 .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 造成冗兵冗费 C . 削弱了武将权力 D . 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人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义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人兴十木之役。’丁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 . 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 . 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 . 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 . 政府无偿救济,力求社会公平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了革除北宋时弊,主张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

A . 整顿吏治 B . 轻徭薄赋 C . 精简军队 D . 限制“恩荫”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请回答:

  1. (1) 当时社会危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 (2) 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
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散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___。”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    )

A . 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B . 寇乱息,而戚势强矣 C . 贷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D . 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
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我国古代的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 . 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  B . 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C . 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 . 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

(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王安石《临川丈集》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1. (1) 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

  2. (2) 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

  3. (3)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地方上的行政和司法机关是合一的,对其审判权限的规定并不严格。到唐代,明确规定县只能决断杖以下的刑罚,州只能决断徒以下的刑罚,中央司法部门只能决断流刑以下的刑罚,宰相有决断流刑的权力,但必须复奏。死刑决定权则一律控制在皇帝手中。自宋代起,审和判分离,县和州对重罪犯只有初审权和拟判权,而无判决审定权,终审判决统归中央,经中央批准,州县方能执行判决。

中国封建社会在司法工作上表现为重刑轻民。一般民事纠纷被称为“户婚细事”,往往只由族长和乡、里进行调处解决。但唐代州县的户曹的职任中,便包括有处理民事诉讼的内容,这是将刑事和民事案件分别管辖处理的最初步骤。至南宋时期,对民事案件的审判便单独成为一个体系,即州县负责审判,而最终的裁决权归属于户部,在户部左曹分置三案以分工管理。这种民事案件审判体系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唐宋时期司法行政制度发展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司法行政制度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 . 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 .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 .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 .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正直,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遂与韩琦、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庆历三年,此集团而提出限制官营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而终。

---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    )

A . 保甲法 B . 均输法 C . 农田水利法 D . 募役法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
A . 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 . 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 . 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 . 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庆历新政 D . 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免役钱”令百姓一体出钱,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也等于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反不能展开。“市易法”不能集中于批发业务,以致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为神宗亲谴责。“青苗钱”以常平籴本一千四百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推行的措施。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 . 分散宰相权利 B . 加强皇权 C . 加强军事实力 D . 增加财政收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材料二  今介甫(编者注:王安石,号半山)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kū]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