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题库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 . 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 . 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 . 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 . 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③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A . 缓和阶级矛盾 B . 看中王安石的才能 C . 维护封建统治 D . 发展经济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 . 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 . 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 . 否定了科举制度 D . 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

A . 市易法 B . 方田均税法 C . 均输法 D . 免役法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 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 . 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 .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 .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较准确、全面的是(  )
A . 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B .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 . 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D . 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
A . “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 B . “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 C . “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D . “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1) 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 (2) 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

A . 青苗法  保甲法 B . 均输法  保甲法 C . 市易法  将兵法 D . 免役法  保马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劾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臣,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控,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材料二:“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

材料三: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

棉花加工(吨)

冶铁(吨)

1861年

30951

327610

1891年

171994

992210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2. (2) 依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先进文明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与孝文帝改革相比有何主要不同?试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加以说明。

  3. (3) 根据材料四,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4. (4) 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完成: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措施?这项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4. (4) 材料四,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什么相同的局限?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
A . 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 B .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 . 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D . 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变法和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鄞县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

材料二:(范仲淹)国家专以辞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三:(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 (3)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帝曰:“陕西行之已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材料二:青苗钱虽日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 (1) 在材料一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否矛盾?
根据漫画“王安石变法”,回答下列问题:

  1. (1) 联系所学知识,简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 (2) 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3. (3) 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半个多世纪后,政府财政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损1500多万缗。这种情况的出现是(    )
A .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B . 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收人变少 C . 王安石实行变法的重要背景 D . 王安石变法措施不当的结果
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A . 募役法和保甲法 B .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 . 将兵法和均输法 D . 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有史以来,中国之不竟,未有甚于宋之时者也*宋之不竟,始焉起于黄袍加身而上位的太祖之猜忌也。北宋自宋真宗时起,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下,大量“养兵气荆公立志改变弋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局面,以为国民经济所以日悴者,由国民不能各遂其力从事生产也。公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于是制置三司条例司,公所创立之财政机关也。其青苗、均输、市易诸法皆此本意也。此义也,近数十年来乃大盛于欧美两洲,命之曰社会主义。其说以国家为大地主、大资本家、为大企业家,而人民不得有私财。本意欲以摧抑兼并,万一行之不善,而国家反为兼并之魁,则民何诉焉?而盗臣之因缘以自肥,又无论也。故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岁颇车,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安石实施财政政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