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偏安 知识点

南宋偏安是指由赵构在临安所建的南宋,失去中原而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谓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而苟安于一方。
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禺,史称“偏安江南”。

南宋的偏安 知识点题库

某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坦露自己在抗战孤岛一一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曲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
A . 唯物史观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 . 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 . 历史叙述本质上是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客观分析 D . 历史学者需坚守学术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南宋时期,南方麦类作物进一步发展,不但“有山皆种麦”,而且部分水田也实行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这反映了当时(    )
A . 政局变化影响农作物分布 B . 对外贸易推动小麦种植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D . 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曹操形象

三国到隋唐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中推崇曹操为“明略最优”“超世之杰”。在这一基调下,唐朝以前对曹操的评价以颂扬为主,尤其是李世民的《唐太宗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对曹操充满敬仰。曹操在民间也具有广泛的影响,曹魏的主要建筑铜雀台和曹操的墓区西陵在屡经政权更迭之后仍能作为标志性的名称

宋朝南迁之后,曹操的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化。南宋统治者同情地位和自己相仿的西蜀,而敌视地位和金国相仿的曹魏。曹操的脸谱彻底改变,变化成为欺世奸雄

元明清

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明朝初年,民间说唱故事被罗贯中搜集在一起,编写成为《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而长期被世人切齿痛恨

新中国成立之初

毛.泽东曾经多次赞扬曹操,特别是1957年至1959年间,更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肯定曹操的讲话

——摘编自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曹操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南宋孝宗年间,有大臣上书指出:临安府风俗,“(民)效异方之习”,“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奏请禁之惩之。这一奏议折射出当时(    )
A . 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B . 民族文化交融增强 C . 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D . 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 11世纪后中国气候的显著变冷,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持续的农业开发,北方湖泊不断消亡,黄河泛滥的次数开始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北方农业从此一蹶不振。气候变冷对于处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的打击特剐严重,草地出现了沙化,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向南边定居农业民族的袭击与掠夺就成为自然反应。北方广大地区的农民纷纷南迁,并铸就了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主集团的崛起并成为改革的中坚。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所提出的一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所持有的轻视工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正是南、北商品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在政治上的一种反映。

——摘编自尹伯成等著《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 19世纪出现重大逆转,从18世纪的长期繁荣转入19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期衰退,中国社会也出现了“19世纪的危机”。这个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条”。导致这个萧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自1816年起,北半球气候剧降,降水增加,江南处于全国市场的中心,遂成为主要受害者。道光十三年夏,大雨从阴历二月开始下,一直下到九月,大雨引起严重水灾,导致水稻绝收;道光二十三年,再遇大灾,松江棉花种植遭受沉重打击,农村棉纺织业濒临破产。民困导致民变,经济衰退引起了社会动荡。

——摘编自李伯重著《“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

  1. (1) 据材料一,概括11世纪后中国气候显著变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气候变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

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 B . 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 C .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D . 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李清照作诗《乌江》,内容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
A . 对南宋覆亡的遗憾 B . 恰遇婚姻变故时的无限伤感 C . 对政治腐败的不满 D . 身处民族危亡时的忧国之情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吉州庐陵人。一生以抗元复国为己任,矢志报国,坚决反对和议。兵败被俘后,元朝统治者以高官厚禄相许。一再劝降,他不为所动,而以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为训,作《正气歌》,激励自己。在燕(元大都)三年,终不屈服,临刑从容不迫,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文天祥针对当时“尊卑阔绝,礼节繁多”的现象,主张“简文法以立事”;针对宋初革除藩镇,强干弱枝,中原失守的状况,主张“仿方镇以建守”;针对宋朝选人专守资格,论资排辈,造成国家之忧的局面,主张“破格以用人”。他还主张从幼学开始,端正身行,淳厚士风,为国家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

——摘编自姜国柱《文天祥其人及其军事思想》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天祥的主要思想。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天样受后世尊崇的原因。
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
A .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 . 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C . 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 D .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年份

概况

1141

宋朝接受了屈辱的“绍兴和议”

1142

宋金建置榷场,作为互市贸易场所

1159

金朝海陵王准备南侵,为避免“不良之人,私相往来”而罢榷场

1164

金朝复置泗、寿、蔡、唐、邓等榷场,次年双方签订“隆兴和议”

1177

金世宗因宋人“生事背盟”,令陕西沿边榷场止留一处,余悉罢之

A . 榷场兴废打上了宋金和战的烙印 B . 金朝以经济手段实现对宋的控制 C . 榷场稳定了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D . 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具有软弱性
南宋初年,为了彰显其统治的正统性,统治者沿袭了北宋礼仪中以大象为“祥瑞”的传统,其礼仪用象主要来源于贡献和购买。后来,又以异兽“劳远人”“失土性”“象乃无用之物,重扰吾民”为由,停止接受贡象与购象。这反映出(   )
A . 财政状况左右君主行为 B . 天人感应学说被摈弃 C . 儒学观念影响庙堂决策 D . 中外贸易与交流受阻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供养庞大的军队,南宋政府要求农民将谷物出售给官仓,以纸币作为报酬。蒙古灭金后,纸币价值暴跌。宰相郑清之提出每亩田地加征一缗会子(纸钞)国赋,以减少流通货币中纸币的数量,在官僚们的强烈反对下无果而终。1263年,新任宰相贾似道试图改变谷物的售卖方式以稳定粮食价格,施行公田法:国家将从拥有500亩以上田地的私人手中收购农地,收购价格由土地正常出售时的价格而定;将这些农地转为公田,重新分配给无地农民;官员根据官阶大小重新分得土地。这一措施在理宗和度宗的大力支持下施行了12年。1275年,贾似道因无力抵御蒙古入侵被谢太皇太后解职,继任者陈宜中立即废除公田法。次年,蒙古人占领杭州。

——摘编自(德)迪特・库恩《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贾似道改革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似道改革失败的原因。
随着南宋政府政策的变化,受到排挤并由此忧愤成疾的宗泽“无一语及家事”,只连呼三声“过河”而薨。这里政府的“政策”主要是指(   )
A . 偏安江南 B . 重农抑商 C . 南进北攻 D . 不抑兼并
下图为南宋都城临安街道平面图。图中贯穿全城的御街与河道并行,成为城市的中轴线;全城被斜向道路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坊”;国子监、太学、武学等文化区则靠近西湖东北角。这说明宋代都城布局的特点是(   )

A . 市坊制度严格 B . 注重适应自然格局 C . 强化礼乐秩序 D . 以商业活动为中心
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成战事爆发的时候,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进入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
A . 南宋面临国防压力更大 B . 北宋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C .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 . 宰相权力反弹威胁皇权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疆域在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疆域(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北宋 D . 南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二:东汉以后黄河曾经长期相对安澜,到唐代老百姓安居乐业,大规模农田开垦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唐末五代黄河频频决口,北宋接续了这样一种局面。北宋时期黄河向北摆动曾经夺海河口入海;两宋之交,由于人为因素,黄河曾夺淮河口入海。

——邓小南《生于忧患,长于忧患:我们真的认识宋朝吗?)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天时”“地利”角度,分析论证宋代“生于优患,长于忧患”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颠倒;印出的字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
A . 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B . 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 C . 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西北 D . 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中原
南宋高宗时,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反对向金人求和,他指出“天下者······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孝宗死时,因光宗拒不主持丧礼,导致政局动荡,众大臣在征得太皇太后同意后,强迫光宗禅位于宁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皇权受到文官体制的威胁 B . 伦常观念受到冲击 C . 士人“与君共治”意识强烈 D .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

省份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河南

52

68

76

46

21

306

55

陕西

46

61

76

49

14

50

5

河北

47

32

52

26

28

83

6

山西

31

29

44

30

6

64

8

山东

16

12

11

19

8

156

25

甘肃

7

8

11

13

3

16

3

北京

0

0

0

0

3

0

0

辽宁

1

1

1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4

0

新疆

0

3

0

0

0

0

0

宁夏

0

0

1

0

0

2

0

小计

200

214

272

183

83

681

102

南方

江苏

24

37

42

32

32

329

206

浙江

19

15

41

54

34

514

923

福建

0

4

12

40

35

529

538

江西

2

3

13

30

28

330

473

四川

4

6

17

16

23

261

183

安徽

6

8

8

18

16

139

122

湖北

9

12

8

13

1

57

22

湖南

1

1

4

12

17

67

62

广东

3

4

3

9

11

54

51

广西

0

0

0

4

4

17

5

上海

0

0

0

0

0

7

11

云南

0

0

0

1

1

0

0

贵州

0

0

0

0

0

0

1

海南

0

0

0

0

0

1

1

重庆

0

0

0

0

0

3

2

小计

68

90

148

229

202

2308

2600

——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

综合上表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