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民族关系 知识点

元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割局面。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长期杂居, 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表现:唐宋时期,有一些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居住。13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仅维吾尔)等族长期居住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形成了 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信奉伊斯兰教,说汉语,仿照汉人立姓氏。回族人后来逐渐发展到各地,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与各族人民友好相处。

元朝的民族关系 知识点题库

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某一机构,因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因此该机构的地位相当高。刚开始以国师八思巴为其长官,后来该职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官员为僧俗并用。这一机构是(    )
A . 枢密院 B . 中书省 C . 宣政院 D . 政事堂
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力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文学风格的发展 B . 主流思想的演变 C . 统治政策的需要 D . 民族矛盾的尖锐
材料:蒙古军队南下灭金、灭宋的战争,对农业生产破坏极大,中原膏腴之地弃而不耕者十之三四;此外,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夺民田现象极为严重。大臣许衡上疏:“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之汉法乃可长久。”基于此,忽必烈昭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农桑为本。”为了劝课农桑,对元朝的村社制度加以改革,至元七年建立司农司并颁布立社法令:五十家立一社,年老之人教劝本社之人勤于农桑,互助耕种,建立积谷备荒的义仓;禁止蒙古贵族、军队侵占农田为牧场、并下令将一部分牧场恢复为农田;设立劝农司“专以劝课农桑为务”;至元十年以后,各种官修、私修农书相继问世。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劝课农桑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劝课农桑的影响。
材料:1241年窝阔台死后,在脱列哥那后执政和贵由统治时期,朝政紊乱,法度不一,蒙古诸王贵族肆意搜刮汉地财赋较前更加严重。1260年忽必烈即位时,“诸色占役者强半”。因此,整顿和改革投下制度,已是摆在忽必烈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忽必烈对投下的整顿和改革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对五户丝制进行改革,规定投下丝料由有司征收,受封者于中书省验数关支,改变了过去就征于州郡的办法。全面整理户籍,发布了许多有关投下的禁令。如至元元年(1264)颁行圣旨:“依着先帝圣旨,诸王、公主、驸马并诸投下,不得擅行文字,招收户计。”对投下封地行政建置进行了调整。在原汉人世侯辖区内,以较重要的诸王勋贵分地为单位,采取分设、新立、改置及维持原状等方式,众建路州,尽可能使拥有较多封户的诸王贵族独占一路一州,或在该路州占主导地位。忽必烈对五户丝食邑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之后,又将分封制度推广到江南,建立了江南户钞制。

投下制度在忽必烈时期已基本定型,忽必烈的后继者大体上遵循着他所制定的有关政策。元末,皇权对投下控制日益减弱,同时,依附于皇权的投下分封制度也逐渐走向衰落。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投下制度改革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忽必烈投下制度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文谦(1217—1283年),字仲谦,邢州(今河北邢台)人。1260年3月忽必烈即位,立中书省,以文谦为左丞,与平章政事王文统共理政务。1261年4月,他与王文统、廉希宪、张易等宰执官在开平共议选官、差发、驿传、钞法等政务,取得一致意见,制定了各道宣抚司条画,奏准施行。至元元年(1264年),诏命文谦以中书左丞行省于西夏中兴(今宁夏银川)。当地文化、民俗与中原不同,政务还没有上轨道,文谦寻得被俘为奴的四川儒士五六人,释为良民,教以案牍,使任吏胥,于是地方政府机构的事务渐有头绪;又命随他来的副河渠使郭守敬疏浚中兴府境唐来、汉延二古渠,溉田九万余顷,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文谦的主要活动。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文谦的主要活动。
中国历朝统治者重视民族问题,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民族事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唐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 B . 元朝宣政院主管长官称“国师” C . 元朝中书省直辖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 . 明朝司礼监负责全国佛教和民族事务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有(   )

①辽     ②北宋     ③金     ④南宋     ⑤西夏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③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
【历史——选修4:历史人物评价】

材料  浙东名士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出身官僚世家。他看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天文兵法无所不窥。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基就考中了进士,元至元二年(1336),刘基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以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但是,在极端腐败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之士是很难得到重用的。元末农民起义,刘基被元廷重新起用、撤职,三起三落。归隐青田(1357年),撰写《郁离子》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思想,总结元末弊政的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新皇朝的建设作准备。后来刘基辅佐朱元璋,定西进、北向之策,遂成帝业。明皇朝建立后,百废待兴,刘基竭智尽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吴元年(1367),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制定《戊申大统历》。和睦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矛盾,善于分辨人才。刘基性格刚强,嫉恶如仇,不能与世事推移,得罪了许多权贵。加之洪武初年,他位高不居,功成身退,不愿为相,使性格雄猜的朱元璋有所不满。他屈己藏身,消极逃遁,为小人们所构陷,不见容于朱元璋,卒年六十五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基能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基的功过。
2018年2月《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下列展品中,能够说明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的是(   )
A . 图片_x0020_100012 金成公主进藏图唐卡 B . 图片_x0020_100013 宣政院印 C . 图片_x0020_100014 驻藏大臣令牌 D . 图片_x0020_100015 达赖喇嘛金印
清朝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元朝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新中国建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述材料说明(    )
A . 中国具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 B . 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具有传承性 C . 中国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 D . 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奢香夫人(1358年-1396年),中国古代杰出的彝族女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巾帼英雄。元朝建立后,西南地区进入了行省和土司并存的时代。明朝时期,推行“调北填南”,大规模向云贵移民,加速了云贵地区的改土归流进程。1381年奢香摄政,她审时度势,积极献粮通道,使明军得以顺利进拔云南,促进了祖国的统一。1384年贵州的都指挥马晔,企图激怒彝族兵衅,奢香走诉京师,向朱元璋面陈马晔逼反的真象。朱元璋欲除马晔,便问奢香“以何报答”,奢香回禀:“愿令子孙世世不敢生事”,并即表示“愿意刊山凿险、开置驿道”,驿道纵横贵州,打开了与川、滇、湘的通道。朱元璋说:“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奢香摄职期间,向外广聘汉儒,多方接纳文人学士,兴办宣慰司学培养各族子弟;招来能工巧匠,传授先进的耕织技术,开置农田,发展生产;倡导彝汉融和,安居乐业。

——据《明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奢香夫人成为巾帼英雄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奢香夫人的历史功绩。
有史籍在介绍中国古代某机构的前身时说,“领以国师”,秩正二品,“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题中的“某机构”掌管的是(   )
A . 秦朝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B . 宋代中央政府的军事事务   C . 元代藏族军民及政教事务 D . 清朝边疆地区的民族事务
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是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表明元朝(   )
A . 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B . 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 C . 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D . 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
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   )
A . 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 . 促进了民族交流 C . 扩大了管辖范围 D . 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80年代末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20世纪90年代他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 . 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 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 . 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 . 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元朝初期的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的“春猎秋狝”活动;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降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渐减。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
A . 民族本位原则的调整 B . 汉化历史进程的开启 C . 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 D . 帝王个人旨趣的变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祝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 《金史·百官志》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图一、图二、图三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隋唐、宋元、明清)的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一、图二、图三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分布形势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公元1275年,马可,波罗到达元朝大都,此后他在元朝任职达十七年之久,曾作为钦差大臣先后巡视过山西、四川等地,代表元朝政府出使过缅甸、菲律宾等国。回国后他请作家鲁恩蒂谦笔录了他二十多年在东方各国的经历和见闻,这就是《马可·波罗行纪》,这一著作(    )
A . 记录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B . 再现了元朝时期的社会全貌 C . 描述了当时欧洲的“黄金热” D . 可用作研究东学西传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