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知识点题库

“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史料反映的商业繁荣的景象最可能出现在 

A . 商代 B . 汉代 C . 唐代 D . 宋代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 .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 .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 .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 .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 .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 . 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 . 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 . 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人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 . 泉州 B . 广州 C . 扬州 D . 庆元
下列关于古代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贸易推动了新兴城镇的兴起 B . 唐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C . 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商业活动仍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 D . 明清时期出现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为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

材料二: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

材料三:汴京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面积34平方公里,比唐长安城要小,但是人口总数却达到140万左右,密度之高非常惊人。城内有8万多名各类工匠以及2万多家商店。流传至今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生动而细致的笔触定格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2. (2)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汴京城商业繁荣的政策性因素。
  4. (4) 指出材料四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图片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货币,出现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专制的不断强化 C . 手工技术的进步 D . 长途贩运的兴盛
宋代城市中的市场不再以为在城市中居住的达官显贵服务为主,大城市的市场以经营粮食、布帛、煤炭等日用品及发展各种服务业为主,奢侈品退居次要地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 封建社会逐渐衰落 B . 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 . 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D . 中小城市大量出现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 .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 . 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 . 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 . 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
A . 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 . 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C . 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D . 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下列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   )
年代 农业税(万贯) 商税(万贯) 农业税:商税
至道三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五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 . 商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B . 纸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流通货币 C . 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监管 D . 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南宋临安城的流动小贩在夜市中往往“遍路歌叫,都人固自为常”,“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者,至三更绝”,小贩们还可以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下列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   )

①城市管理关注民生 ②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③都市商品经济发达  ④草市在城中普遍出现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基于人口居住的繁密和商业利润所诱,官府也开始经营房屋出租业。为加强住房管理,政府出台政策,严禁租房者私下换房及转赁,制止“二房东”牟利。劝诚房产主与租赁者双方都要严守契约,每遇节日大礼或灾伤月份,减免官私房租。学校和福利机构用于出租的房屋由国家兴建,所得收入不必上交。宋政府对私有房地交易的规则也很严密,如城市居民和诗阙官可根据“实封投状”(类似于后来的拍卖)的政策购买宅舍,现任官不得购买。从官府手中低价买过房地,随即调价倒卖的现象,一经发现,许人报官。业主典卖房宅时,亲邻有优先购买权。明确交易契约的书写格式,订立交易契约时,必须缴纳“牙契钱”。宋代以后,所有土地均可自由买卖,宅地丧失其特权,国家开始建立住房教济制度,包括对贫民的安济院和对灾民的留养一遣送制度与水冲民房企修费银制度等。

——摘編自胡建华《宋代城市住房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建城以来,罗马城的人口长久以来一直在增长,但城市面积却没有扩大。在古罗马人的信仰中城市的地界一旦划定则是神圣不可突破的。富裕的罗马人能够住在豪华的宅邸,不过拥有自己房屋的仅是一小部分人,多数人只能住在城市脏腑的大公寓里,被称为“菌苏拉”,那里房屋简陋,夏天闷热冬天寒冷,大小便倾倒在人口拥挤的公寓楼梯井底有盖的粪池中。由于没有建筑限制,主人把房子建得越来越高,以便最大限度增加租金。这些建筑物不仅设施简陋、数量过多、狭小拥挤、质量低劣,还经常发生火灾。由于没有公共交通,一般居民只好挤在城市中心区域,加剧了房源的紧张,推动了市内房价的高涨和租金的走高。罗马城频繁发生的火灾、水灾好比雪上加霜,每一次灾难都会毁坏房屋从而加剧了住房问题的紧张。统治者注重城市里的巨大神庙建筑和公共建筑群的建设,却漠视大多数罗马人生活在贫民窟的住宅里。

——摘编自鲍红信《论共和至帝国早期罗马城的住房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宋城市住房管理和罗马城居住环境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城一直受住房问题困扰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宋时期政府加强住房管理的历史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中国,但宋代文明在别的方面达到顶峰也是事实。宋政府在广州、泉州、福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友好往来。……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同时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从14、15世纪开始,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积极的对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年份

进出口贸易总值

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外汇储备

工业成品占出口贸易比

贸易伙伴

1978年

206亿美元

第22位

/

45.2%

几十个

1997年

3250.6亿美元

第10位

1399亿美元

86.9%

227个

——改编自苏星的《新中国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14、15世纪“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产生的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概述中国政府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而采取的举措。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意义。
被马可•波罗称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的是(  )
A . 杭州 B . 泉州 C . 广州 D . 福州
“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    )
A . 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 . 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 . 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 .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祈风与祭海对于海商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神圣而重要的活动。在宋代,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出面主持这项活动,并把海商信仰之神及祭祀活动兴隆的地方赐以封位和名号。该行为在实质上反映了(    )
A . 通过神的力量控制海商以增加财政收入 B . 皇权与神权相结合以昭示皇权至高无上 C . 封建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与干预 D . 祭海祈风是海商贸易活动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对陆路贸易的补充。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宋代海路主要包括:从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非洲东北等地的南海航线;从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发,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阀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该民俗活动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引自央广网2020年12月17日相关报道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的原因。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在推动中外文明发展和人类进步方面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就是建立在一种双金属通货制的基础之上,日常购物用铜钱,较大的商业交易用白银。16世纪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大部分税收都以银子来计算交付,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铜钱要铸造,而银子不用铸造。这两种货币金属的兑换率随着供应情况很容易波动,对所有百姓有直接的影响。虽然纸币最早产生于中国,但明初几次试发纸币都不成功使得纸币不受欢迎,很快满人政府就下令禁止再发纸币。

——摘编自韩书瑞(美)《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迫于财政与经济压力,进行了一次货币改革尝试,但除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外,在货币制度方面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先后实行了金本位制,金银比价发生很大变化。这不仅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的结算,而且直接影响到清政府的对外借款与还本付息问题。在甲午战争后的对日赔款与义和团运动后的庚子赔款中,清政府遇到了严重的“镑亏”问题,从而引发了关于货币改革与本位问题的激烈争论。

——摘编自燕红忠《本位与信用: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及其变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货币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货币改革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货币发展的历史启示。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形结构,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初步形成。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很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 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涨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都达到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1) 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