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 知识点题库

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认为(    )
A . 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 .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 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 .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 .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解放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一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大师,他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由此看来,王阳明(    )
A . 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B . 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 . 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个人的行为 D . 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结合所学分析封建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
  4. (4) 从儒学不断发展并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来看,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宋、明两朝若干历史事件对照简表

朝代

经济

政治

文化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田制不立”,土地买卖频繁;

坊市界限打破,出现纸币交子;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广泛设立。

中央设三司使,地方设知州和通判;

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形成,实行“糊名法”;

出现谏院。

理学兴起;

词、曲、话本逐渐兴起,出现南戏;

苏黄米蔡四大家,主张“有意无法”;

“三大发明”完成。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引入中国,棉花广泛种植;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苏州的丝织业、佛山的冶铁业兴盛;

出现大规模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

明太祖禁止海外私人贸易。

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

八股取士;

形成完备的科、道监察体系,出现厂卫制度。

心学成熟;

出现“异端”思想家李贽;

世情小说盛行;

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

西方传教士来华。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概括由宋到明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趋势,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王阳明早年因“格竹之困”对朱子理学思想产生了怀疑与反思,被贬龙场之境遇使他对朱熹哲学的反   思达到了顶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经世致用”思潮得到传播 B .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 “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 D . 心学思潮由此出现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至今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请将下列代表人物的思想填在相应的位置。

1)黄宗羲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朱熹   ()            B “民为贵,社罄次之,君为轻”

3)董仲舒 ()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孔子   ()            D “存天理,灭人欲”

5)李贽   ()            E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6)孟子   ()            F “天下为主,君为客”

《朱子语类》写道:“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
A . 主张君权神授 B . 阐述宗教哲学 C . 维护封建道德 D . 规范人际关系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问‘君家有书乎?’曰:‘唯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愈(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
A .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B . 思想界开始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C . 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了 D . 儒学影响中医疗效
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
A .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B .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 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 D .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一位理学家提出;“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该理学家主张(   )

①格物致知   ②循序渐进   ③本心体悟   ④知行合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   )
A . 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B . 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 C . 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D . 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下图是安徽省歙县篁墩村的“程朱阙里”牌坊。“阙里”本指孔子的故居,南宋时宋度宗特诏定朱熹祖籍故里为“阙里”,并按祭孔规格祭朱熹。宋度宗的做法表明(   )

A . 朱熹理学的政治地位提高 B . 朱熹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 C . 朱熹理学已超过孔子儒学 D . 朱熹理学得到了普遍认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由道家提出来的,但是儒家却将它进一步阐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儒家在其历史嬗变过程中……“内圣”和“外王”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的。……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是怎样体现“内圣外王”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儒林传》

材料二:朱熹著《四书集注》,采择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的具体规定。

——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学者有大量的论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所谓雅,是指社会上层的或见诸经典的部分;所谓俗,是指社会下层的或见诸非经典记载的部分。比如见诸“四书”“五经”的文化可以归之为雅,见诸戏曲、小说的文化可以归之为俗。朝廷的礼制可以归之为雅,民间的习俗可以归之为俗。就一个侧面而言,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宋辽金元史新编》中说道:“这一时代(宋代)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士大夫阶层追求大雅意境 B . 理学和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C . 宋代的审美观发生了变革 D . 国家主要统治思想的转变
北宋二程的学说包括天理论、人性论和修养论三个主要方面,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把儒家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表达出来,全部学说都建立在“天理”的基础上。他们的学说(   )
A . 为宋明理学体系的形成奠基 B . 促进了人性的解放 C . 提高了普遍民众的文化素养 D . 排斥董仲舒的思想
据记载,北宋规定,在皇帝登基前就要学习《孝经》,登基后,皇帝不仅常听侍从官员讲授《孝经》,还常与辅臣讨论《孝经》,甚至也亲自书写《孝经》,作《孝经》诗,挂《孝经图》,还将御书《孝经》刑刻于石碑,时时警醒自己。这一现象(    )
A . 体现了程朱理学思想内涵 B . 开启了以孝治天下的模式 C . 改变了儒家传统伦理结构 D . 有利于发挥儒学的政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