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崛起与明末农民战争 知识点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民起义军与明清军队进行的一场战争,近 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队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这次战争从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渑池之战、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失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14年,是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发展和总结。皇太极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注重贸易,大大加速了经济的发展,是清朝的实力不断增强。

清朝崛起与明末农民战争 知识点题库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   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 . 社会形态转变 B . 政权发生更替 C . 国力对比变化 D . 文化途径迥异
史学界对“张献忠屠川”一直争论不休,以下是不同史籍和专家关于“张献忠屠川”的历史叙述和认识。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记述

出处

“献忠黄面长身虎颔……坑成都民于中园……将卒于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明史》

“清将梁一训驱残民数千,北走至绵州,又尽杀之,成都人殆尽”

《客滇书》

“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疮痍。自荡平以后,休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九十馀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清史稿·王鹭传》

全国著名张献忠研究专家王纲认为“大西政权定都成都后,一开始并没有滥杀无辜……但如果把明末四川人口减少都归于张献忠的责任,就不是辨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首届张献忠全国学术会综述》

A .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是因“张献忠屠川” B .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是因“清军屠川” C .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与“张献忠屠川”无关 D .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较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由于努尔哈赤晚年一些错误改革的推行,致使战乱中的辽东经济受到空前破坏。成千上万的汉民纷纷起来进行反抗,就连女真人也有逃亡。皇太极即位后启用汉官,在其辅佐下以汉、金为榜样,有选择地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首先,在农业政策上,改变努尔冶赤时期采取的“惊民为奴”,把辽沈地区农民附庸在女真族的庄园中进行耕作的政策。从而稳定和激发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吸收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和明降官降将参与申明法令,这种改变实际是使广大汉民摆脱奴隶或农奴的地位,重新恢复他们自耕农身份,政事,注意缓和女真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以明朝为样板,建立封建化制度。在文化思想上,从本民族原有文化特点出发,有选择地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提高女真人的文化素质,希求较快地改变后金文化落后的社会面貌。由于皇太极全面实行改革,很快地稳定了后金的统治秩序。

——袁阔琨、魏鉴勋《试论皇太极的文化改革》

  1. (1) 根据材料,概括皇太极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皇太极改革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尼拉大帆船是太平洋海域早期全球经济的产物。从1565年到1815年的250年中,西班牙大帆船——坚固、快捷、装备精良而且载货量大——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着亚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大部分的贵金属流入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繁荣,白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一些来自马尼拉的亚洲奢侈品留在了墨西哥,或是被运到秘鲁,供那里的西班牙统治阶层维持奢华生活。但是,绝大部分的奢侈品是从墨西哥通过陆路再经大西洋运到了西班牙和欧洲市场。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希琴﹒斯特里兹著)《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明代后期遇到的灭顶之灾,更是由于新大陆产银量的第一次急遽下降直接造成的,是基于世界货币市场动荡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所造成的放大冲击。这种美洲白银供给的大幅度萎缩扩大到了不堪承受的地步。加上这一时期发生的边关危机、对外贸易纠纷、农业灾荒以及改革造成的负效应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终酿成了导致明帝国崩溃的经济大危机。

——(韩毓海著)《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来的中国与世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565年到1815年的250年中中西方政治方面各自发展的总体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观点给予简要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万历四十六年,范文程归顺后金,“参与帷幄”。天聪三年,后金在范文程的建议下以考试选拔官员。同年,随皇太极伐明,因战功显著,被授予游击世职,不久升任大学士。顺治元年四月,范文程奏请出兵伐明。五月,清军进据北京。范文程向多尔衮建议:“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面对清军初占北京人心惶惶的局面,他提出:“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稳定了民心。范文程昼夜操劳,佐理国政,“安抚孑遗,举用废官,搜求隐逸,甄考文献,更定律令,广开言路”,确定赋税制度。顺治九年,复进世职为一等子,授议政大臣,任《太宗实录》总裁官。康熙五年,范文程因病去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范文程受到满族统治者重用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程的历史作用。
关键时间段和关键时间点常常是理解人类历史的钥匙。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00—1800年间,全世界所有处于温带地区的主要文明,包括欧洲、中东和中国,都经历了类似的王朝崩溃、叛乱和革命,并在17世纪中期和19世纪中期两次达到顶峰。17世纪中期的社会混乱尤其恐怖,其后果就是使得统治者们更为关注如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材料二:让我们想一下那些在本书所阐述的60年时间里发明出来,或者是在这个时期获得其现代意义的词汇。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如果没有这些词汇(即没有宅们赋予其名称的那些事物和观念),如何去估量发生在1789—1848年之间的这种革命的深远意义?如何去构想人类历史上自从发明了农业和冶金术,发明了文字和城邦以来,那遥远的时代的最伟大变革?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材料三:关于世界现代史始于何时,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1917年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第二种认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还有的学者提出:“1914年才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分界线,才是近代历史与现代历史的分水岭。1914年远比1900年重要。”

——据李世安《世界现代史》等整理

  1. (1) 以中国和英国为例,列举17世纪中期“王朝崩溃、叛乱和革命”的史实,并指出两国为“保证社会稳定”所作的制度选择。
  2. (2) 根据材料二中列举的词汇,概括1789—1848年之间欧洲历史发展的时代特点。
  3. (3) 材料三中关于现代史开端的三种观点所依据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军入关前,满族最重要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就是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代一种特殊的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的政治特性是领主分封制,但与西周分封制不同的   是“封而不建”。八旗制度体系下,八旗人丁主要从事军事行为,八旗满族是个整体的军事贵族阶层,其成员都是享受特殊权益的人群。八旗人众别立户籍,不隶州县,不入民籍,“旗民分治”。八旗制度包含的基本精神如民族区隔、贵贱分等、军事化等多种成分。这种体制   随着清军入关而覆盖到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上,造成了社会结构空前复杂化和社会分层的深化。

——摘编白赵轶峰《八旗、保甲与清前期社会结构》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满洲八旗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满洲八旗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由于努尔哈赤晚年一些错误改革的推行,致使战乱中的辽东经济受到空前破坏。成千上万的汉民纷纷起来进行反抗,就连女真人也有逃亡。皇太极即位后启用汉官,在其辅佐下以汉、金为榜样,有选择地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首先,在农业政策上,改变努尔哈赤时期采取的“掠民为奴”,把辽沈地区农民附庸在女真族的庄园中进行耕作的政策,从而稳定和激发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吸收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和明降官降将参与申明法令,这种改变实际是使广大汉民摆脱奴隶或农奴的地位,重新恢复他们自耕农身份。其次,在政治上,注意缓和女真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以明朝为样板,建立封建化制度。在文化思想上,从本民族团有文化特点出发,有选择地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提高女宾人的文化素质,希求较快地改变后金文化落后的社会而貌。由于皇太极全面实行改革,很快地稳定了后金的统治秩序。

﹣﹣袁阔琨、魏鉴勋《试论皇太极的文化改革》

  1. (1) 根据材料,概括皇太极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皇太极改革的历史意义。
与明代帝王对“非汉”政权基本持忽视态度不同,清朝皇帝强调“汉人”政权和“非汉”政权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认为“中华统绪,不绝如缕”。清朝帝王旨在(   )
A . 强调清朝政权的正统性继承 B . 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 C . 体现超越前代的视野和气魄 D . 凸显自身“非汉”政权的属性
民间传说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将领张献忠曾经“江口沉银”,然而由于并无正史记录,对于“江口沉银”是否存在,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直到2017年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取得重大进展,才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事件。这说明(    )
A . 只有考古发掘才能够印证历史 B .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史实 C . 实物资料是唯一可信历史资料 D . 正史对历史事件记载准确可信
[历史一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袁崇换(1584-1630),字元素,东莞人。1620年 被朝廷任命为禍建邵武知县。身为宴令:不摆官架子。不搞特殊化,秉公办事,为民伸冤,穿靴上房,帮民救火。虽身在“八闽”,确心:系辽东。1622年,經朝觀考被后,由外官调为京官,由正七品升为正六品。新任兵部职方同上事不久就“单骑阅寨”。当时文武各官,皆心情畏縮,不敢出关担任辽职。袁崇焕不畏困难,立动请战,被朝廷破格提拔为山东按察司金事(正五品)山东监军。在构建关宁防线的过程中;打崇庭严肅鈀律,杀掉虛报兵额、吞没粮饷的校官,并将11门红夷大炮设置在宁远城上。请受过葡萄牙人训练的孙元化、彭簪古等官员培训炮手。当时,中国谁也没有在实战中用过红夷大地,不能确定这种新式武器的威力,也没有人用其守建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统领6万大军,直扑宁迅。攻城前,劝降袁崇焕遭到严词拒绝。努尔哈赤重伤而死,明军取得宁远大捷。之后,凡就宁锦大捷。明史记载:袁常焕死,籍其家产“家亦无余贤"。

——摘編自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袁崇焕所处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崇焕精神"的内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战争分布表(按明代行政区域划分)

序号

省名

战争总数

各历史时期战争次数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元明

1

京师

712

89

73

116

228

60

146

2

南直

841

50

65

343

149

98

136

3

山东

437

141

67

103

85

18

23

4

山西

478

95

35

109

131

33

75

5

河南

820

203

138

271

150

43

15

6

陕西

1281

46

201

432

365

158

79

7

四川

381

6

38

82

107

52

96

8

湖广

406

29

34

148

79

63

53

9

江西

126

1

8

37

14

15

51

10

浙江

208

1

4

20

35

21

127

11

福建

107

0

4

3

13

11

76

12

广东

95

0

2

5

10

17

61

13

广西

123

0

2

0

13

28

80

14

云南

130

0

11

8

31

2

78

15

贵州

47

0

0

0

1

1

45

总计

6192

661

682

1677

1411

620

1141

注:京师:指北直隶,以北京为中心,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南直:即南直隶、以今南京为中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一带。

——据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战争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 (2) 与前代相比,明代中后期的战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清朝继承发展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在东北、外蒙和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内蒙  古设立盟旗。以上这些措施(    )
A . 说明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多元 B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 推动朝贡体系的发展 D . 比元代行省制更先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帝接受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废土司为府、州、县。1731年,这项工作初步完成。改流的实行,清军驻防地扩大,雍正为加强对新设府县的控制,增添营汛(戍防军队)。在改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的原则,但征收多少,又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一般少于内地。很多土民有了土地,大有重见天日的感觉。

——杜诗瑀《清世宗雍正传》

材料二

清朝前期大事年表(部分)

1653年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

1683年

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材料三

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开疆拓土”的方式,分析清朝“开疆拓土”的意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秦良玉(1574年1648 年),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从小就和哥哥弟弟一样,学习兵书、典籍和骑射。因此秦良玉极富胆略,擅长骑马、射箭,兼通诗文。

在清军入侵辽东的时候,朝廷下令各地土司率兵支援。秦良玉全家齐上阵,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战死沙场,弟弟秦民屏重伤突围。得知消息后的秦良玉忍住悲痛,在山海关附近与清军作战,大败清军。朝廷为此特意嘉奖,踢秦良玉语命夫人,进二品服。秦良玉返回重庆后,恰逢永宁土司奢崇明造反。奢崇明为了专心对抗朝廷大军,便派人四处安抚周围的地方军队。性烈的秦良玉抵制诱惑,平定了奢崇明叛乱。清军攻破北方多城,威胁到了京师,朝廷号召各地勤王。秦良玉得知后立刻变卖家产充当军饷率军勤王,昼夜兼程来到京师。

在中国历史上,秦良玉是二十四史中唯一单独载入列传(而非后妃传、列女传)的巾帼英雄,也是唯一凭借战功封侯的女将军。崇祯帝写诗:“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摘编自《明史·秦良玉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良玉的英雄事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良玉的优秀品质。
《大清律例》规定:“每年自四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一切民词,除谋反、叛逆、盗贼、人命及贪赃坏法等重情,查有确据者,俱照常受理外,其应户婚、田土等细事,一概不准受理;自八月初一以后方许听断。”这一做法旨在( )
A . 保证司法审判程序规范 B . 解决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C . 确保农户安心从事生产 D . 缓解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 .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 .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 .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封建等级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袁崇焕(1584-1630年)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

——摘自明代张岱《石匮书后集》

材料二: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摘自乾隆帝《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

材料三:若吾粤袁督师之丧于谗间也,天下震动,鬼神号泣,明社遂屋,余祸烈烈,波荡至今。呜呼,天下才臣名》么矣,谗死亦至伙,而恻恻于人心,震惕于敌国,非止以一身之生死系一姓之存亡,实以一身之生命关中国之全局。假若间不行而能尽其才,明或不亡。

——摘自康有为《袁督师遗集序》

  1. (1)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袁崇焕的评价。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清朝初期,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一变化(    )
A . 冲击了传统的“四民”秩序 B . 客观上有利于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C . 解决了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 D . 表明政府放弃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每经历一次全国性农民起义之后,新建王朝在总体上说来都比前一个王朝有所进步,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这可以用来说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
A . 造成了皇朝的易姓换代 B . 推动了王朝政策的调整 C . 推动了国家的重新统一 D . 建立了农民的革命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