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崛起与明末农民战争 知识点题库

有学者把17世纪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英国查理—世和明朝崇祯皇帝)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此说法的着眼点在于(   )

A . 社会形态转变 B . 政权发生更替 C . 国力对比变化 D . 生产力对比变化
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 .   政权发生更替 B . 社会形态转变 C . 国立对比变化 D . 文化途径迥异
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 . 政权发生更替 B . 国力对比变化 C . 社会形态转变 D . 文化途径迥异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自成,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参加农民起义以来,李自成在各地流动作战,并无固定的据点和严密的组织,也没有提出过明确的战斗目标。他在河南聚众获胜后,军中文士牛金星与李岩向李自成献策,提出均田免粮的战斗口号。均田免粮这一朴素的口号,恰好反映了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极大地便利了农民军的发展。李自成还提出农民军平买平卖的口号。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不久攻占北京,取代明朝而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地位。特别是北面的清国和江南的明室残余,构成了夹击大顺的严重形势。北京城内的大顺政权正忙于筹备李自成做皇帝的登基大典,军士们则竞相追赃积财,准备还乡。大顺强敌压境,而军心涣散,失败不可免了。

——整理自《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自成“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口号的政治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金熙宗在位期间(1135~1150)对女真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废除“勃极烈制”。改用汉官三省六部制。这妥善解决了女真宗室大贵族与汉官制的矛盾。在地方官制改革方面,划全国为十九路,路下设府、州、县三级。天眷元年以京师号为上京,曰会宁府,改旧上京为北京,城分南、北,使皇帝、贵族、平民三者分地而居。天眷二年三月,命百官详定仪制,以后百官朝参,用汉式朝服。皇统五年(1145),又颁行《皇统新律》,“大抵皆依仿大宋,其间亦有创立者”,这是金代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为提高女真民族文化水平,金熙宗改进女真字,造女真小字”,笔面较为简省。天眷元年正月,正式颁行。此外,金熙宗对各族文化兼容并蓄,尤其重视儒学,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这使金朝加速向封建化政权发展。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熙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熙宗改革的历史影响。
清朝入关后,对原明朝贵族官僚“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对维吾尔族的各种“伯克”,均准其世袭,保留其特权;规定藏族的达赖、班禅及以下僧俗官员在驻藏大臣的统一领导下,均享有种种特权;另通过册封、“秋弥”围猎等形式增加与蒙古贵族间感情等。这些措施(    )
A . 利于巩固清朝的统治 B .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 弥合了各族之间矛盾 D .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军入关前,满族最重要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就是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代一种特殊的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的政治特性是领主分封制,但与西周分封制不同的是“封而不建”。八旗制度体系下,八旗人丁主要从事军事行为,八旗满族是个整体的军事贵族阶层,其成员都是享受特殊权益的人群。八旗人众别立户籍,不隶州县,不入民籍,“旗民分治”。八旗制度包含的基本精神如民族区隔、贵贱分等、军事化等多种成分。这种体制随着清军入关而覆盖到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上,造成了社会结构空前复杂化和社会分层的深化。

——摘编白赵轶峰《八旗、保甲与清前期社会结构》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满洲八旗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满洲八旗制度改革的影响。
朱元璋长子朱标因病去世,其他诸子中唯燕王朱棣的才能突出。于是朱元璋与大臣们商议:“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对曰:“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于是朱元璋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这表明(   )
A . “立嫡大事皇帝一人独断 B . 朱元璋的决策权受到朝臣的制约 C . 燕王朱棣有夺嫡之心 D . 朱元璋以传统方式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庙,除了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   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材料二:甲午战后,华夏中心主义衰落。维新派号召保国、保种、保教,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1902 年,梁启超首次引入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现代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民国成立后, 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希望“仿效美利坚民族的规模,把汉、满、蒙、藏、回五族同化成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民族的国家”“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40 年,毛.泽东提出“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间的平等”。

材料三:1956 年—1966 年,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1960 年,石油工人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发出“宁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誓言,吃大苦,耐大劳,铸就了铁人精神。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1963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一时期还涌现出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
  2. (2) 依据材料二及所学,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特点。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 “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依据材料三及所学,说明这些时代精神的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袁崇焕(1584—1630年),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明朝著名军事将领。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赫赫战功。袁崇焕的青年时代,正值明朝统治日趋腐朽之际。有感于国家的衰败,袁崇焕自幼好读兵书,学习用兵救国之术。天启二年(1622)正月,袁崇焕奉例入京朝觐,御史侯恂慧眼识英雄,荐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负责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刚到任所,便深夜单骑出关了解地形,回来后便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虽是口出狂言,但这番胆识和勇气,也着实让人佩服。后来,他便被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成为驻防边疆的一员勇将,宁远大战大败努尔哈赤,锦州之战大败皇太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崇焕成为著名军事将领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袁崇焕。
在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间,清朝崛起。清军入关,占领并迁都北京,开始建立在中国的统治是在(    )
A . 1616年 B . 1636年 C . 1644年 D . 1668年
大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下列对这一朝代建立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蒙古族建立 B . 建立者是皇太极 C . 最早的国号是金 D . 都城后来迁到北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园中平地山岗和湖边树阴遮覆,像天生处处亭楼,珍宝堆聚,巧修成座座宫殿,神力人工在这里比美竞秀”——这首赞美清漪园景色的诗,听起来十分特别,原来这是一首译成汉语的藏文诗,它的作者是乾隆皇帝的御前常侍禅师来自青海的土观活佛。乾隆时期,清政府已经实现了对蒙藏地区的完备管理,不少蒙藏的高僧学者在朝为官,……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在皇家园林中数一数二。万寿山后山的这片藏传佛教建筑群叫……成为国家强盛、疆域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

——央视纪录片《颐和园(第二集)·昆明有乾坤》解说词

材料二:中国不应当分裂而当统一,是孙中山先生一贯的思想。他认为:“中国统一,断不能指望外国列强,相反,中国内乱、分裂,莫不与列强有关。因为凡为军阀者,莫不与列强之帝国主义发生关系;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大借款,充其军费,使中国内乱,纠纷不已,以撮取利权,各占势力范围。”

——摘自金怡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观》

  1. (1) 根据材料一判断“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的原因,并指出后山“藏传佛教建筑群”的名称。结合所学,列举清康熙年间加强对蒙藏地区管理的措施。
  2. (2) 阅读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孙中山关于“中国统一”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人生最后两年为统一祖国所做的努力。
反清复明是中国境内一系列反抗清朝满族贵族统治而要求恢复明朝的运动。其中有在台湾的延平王的反清复明行动,还有三藩之乱时吴三桂打出的反清复明旗号。“反清复明”这一口号,几乎贯穿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所之少见。这说明( )
A . 反清人士对清朝统一缺乏认同感 B . 清朝并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 . 反清复明的根本原因是清朝专制 D . 各地人民渴望国家实现统一
《大清律例》由体现法律总则的“名例律"和按照六部管理范围划分的“六律”组成,是清代最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在财产继承方面,户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B . 法律制定程序趋向近代化 C . 传统宗法观念淡化 D . 土地兼并之风日益盛行
下面关于明清兴替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B . 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入北京,明朝灭亡 C . 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清朝 D . 1644年,清将都城迁到北京,夺取了全国最高统治权
清朝入关后,抛弃了明朝乡约中的乡村自治内容,改以宜讲“孝敬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的《圣谕六训》为主,到康熙年间,又发展到宜讲“圣谕十六条”。清廷此举旨在(    )
A . 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B . 强化地方宗族制度的基础 C . 促进儒家伦理道德传播 D . 发挥乡约共励风化的功能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纵然历史存在必然性,但是突如其来的疫病爆发也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下列史实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①伯罗奔尼撒战争时的鼠疫,使雅典政治转向

②亚历山大染疫病而亡,其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③14世纪欧洲鼠疫流行,基督教权威更加巩固

④明朝末年鼠疫横行,客观加速明清政权更替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1. (1)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人在讲到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这段历史时,往往都注重讲政治大势,军事攻防,历史学家们很少有人关注到这场发生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城的惨烈大疫。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有一个统计数字,这场大疫夺走20万北京人的性命,而北京城当时的人口,估计在80万到100万,也就是说,每四到五个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明末大鼠疫流行与当时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紧密相连。明朝末期是气象学上所谓的“小冰河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遭到了持续干旱和低温的侵袭。史载,万历十年、十五年、四十五年,都曾发生瘟疫,也都是大旱之年。崇祯十四年之后,是连续四年的大旱,瘟疫也一直延续到明朝的灭亡之后。旱灾发生后,灾民们会四散逃荒,使得瘟疫也随之四处扩散,而像北京这样的都城,一旦感染瘟疫,又会随着它向外辐射的条条官道,把病菌传到帝国的四面八方。这还是在不打仗的情况下。一旦旱灾、瘟疫和战争同时出现的时候——这正是明朝末年的情形——这个社会就开始崩溃了。

——摘编自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没有接触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贾雷德·戴蒙德(美)《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的命运》

材料三 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北方哈尔滨建立起庞大的细菌武器研制基地,由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在平房“死亡工厂”使用大量中国人、苏联人、蒙古人、朝鲜人等做极期残酷的人体试验,研制出鼠疫、霍乱、伤寒、炭疽、赤痢等多种细菌武器……据统计,中国南方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因日军细菌战攻击而死亡的人口约30万。若这“30万人”的死亡数字获国内外学界公认,那便又是一个“南京大屠杀”。

——陈致远《侵华日军在中同南方实施的细菌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大鼠疫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一下新航路开辟后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与日本侵华期间开展细菌战导致的病菌传播有何异同?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病菌传播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