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知识点

清朝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国家的统一和疆域的巩固,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为此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康熙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出兵反击沙俄侵略,订立《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三次亲征,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统一漠西和漠北蒙古,解决了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间一直危胁中央政权生存的历史难题,这也是一大历史贡献!他还收服青海,进军西藏。
雍正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立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大臣,强化对青藏高原的管理;推行“改土归流”,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世袭的土官(司)改为由朝廷任命有一定任期且流动的官吏。
乾隆平定回部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击退了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确定了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喇嘛共同处理西藏政务的地位。
此前,明朝两百多年间一直未能统一新疆和蒙古高原,清朝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拥有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辽阔疆土的国家,并且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任何一个朝代,汉、唐、元以来的版图从此固定了下来,为多民族的现代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基础。

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知识点题库

如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德宏南甸宣抚司署。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
   

A .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B . 平定西南地区宣慰司的叛乱 C . 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衙门,改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统治 D . 对西南地区实行地方土司和中央委派官员共同管理
明清时期管辖西南少数民族采取的对策是

A . 始设郡县,册封候王 B . 平定叛乱,改土归流 C . 反击倭寇,解除威胁 D . 置都护府,有效管辖
历代政府关于少数民族管理的各项举措中,不正确的是(    )

A . 秦朝在相当于“县”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同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道” B . 元代的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 . 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说法正确的是(   )

A . 秦在岭南置郡标志着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 B . 唐朝的道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 C . 宣政院是加强对西藏、新疆、青海地区管辖的中央官署 D . 理藩院是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地位相当于宰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鸦片战争后,在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1909年清政府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这既减轻了朝廷负担,又赢得士绅的支持。然而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晚清时期,士绅通过参与地方自治活动,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重新设计自我角色,谋求自己的位置。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开始向资产阶级阵营靠拢。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清朝边疆政策基本原则是(    )

①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②笼络各民族的下层分子;

③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④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2年日本商人西泽吉次登陆东沙群岛,清政府同日本交涉,并派人到东沙群岛勘查。1909年达成协议,日本承认中国的东沙群岛主权。二战后,中国国民政府收复东沙群岛,并派军驻守。

1926年,中国宣布拥有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主权。

1933年法国将南沙群岛划归安南国,引起中国和英国反对,广东省政府于1934年派船舰绕南沙群岛航行。

1947年中国政府发布“十一段线”地图,宣布拥有南中国海大部分海域及岛礁的主权。二战后东南亚地区的西方殖民地民族意识抬头,纷纷在殖民宗主国的扶持下独立建国,为今日的南中国海主权争端埋下导火线。

2015年以来,美国多次以“航行自由”的名义派遣军舰穿越中国南中国海。

(注:汉武帝时中国开始较大规模地利用南海,宋代南沙群岛进入中国版图。明清时期中国渔民在中业岛等岛上建房、水井等。2015年10月28日公布的英美海军航海旧记录,以第三方立场证明:清代和民国只有中国渔民遍布南海各岛礁,并在有的岛上常年生活。)

——摘编自吴汉钧《未完的大国博弈》

  1. (1) 用材料史实证明南中国海属于中国领土。
  2.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南中国海问题的由来及解决原则。
康熙帝曾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稳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他的这一认识主要基于(   )
A . 蒙古贵族已正式臣服,北方威胁解除 B . 统治者以德治民,国家根基方能稳固 C . 木兰围场加强了边防,长城作用降低 D . 长城仅具有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任职回避制度即避亲、避籍,从东汉建立,南北朝时期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渐成定制,一直沿用到清末。此举旨在(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 . 瓦解宗法制度 D . 防范地方割据形成
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古、维吾尔、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撰修该辞书是为了(   )
A .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B . 达到“书同文”的目的 C . 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 D . 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清初,为了沟通中央和边疆的联系,清廷特设理藩院进行专管,同时又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驻扎各地,代表朝廷统筹全局,监督中央政令的推行。而一般民刑事务,如编审人丁、征收赋税等,都由经朝廷任命的所在民族头领,或土官、土司自行管理。在制度上,清政府也多依据各民族的传统,保留其原有制度,如蒙古地区实行的盟旗制度和新疆维吾尔族中实行的伯克制。在蒙藏等地区,清政府特规定:凡喇嘛寺庙、僧徒得登记注册,包括班禅在内的各大喇嘛转世,需经清廷认可才算有效。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摘编自白钢总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清朝管理边疆民族地区政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简析清朝管理边疆民族地区政策的作用。
晚清时期,地方疆吏办军工,都不是奉旨作为,而是事后奏报,疆吏能够自行其是。据此可知(    )
A . 汉族官僚地位上升 B . 地方自主权力扩大 C . 国家财政困难加剧 D . 列强渗透背后支持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636年,清太宗设立了蒙古衙门以负责处理蒙古事务,由于需要处理的事务日益增多,蒙古衙门随后改为理藩院。1644年清军入关,蒙古诸部纷纷率师相从。清朝统治者认为少教民族居住地区是中原内地的“屏藩”,故乾隆皇帝说:“变、户、刑三部及理藩院均属紧要。”作为主管藩部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由管理漠南蒙古诸部,扩及到管理少教民族地区及参与对各族上层人士叛乱活动的镇压,并会同刑部制定少教民族刑法,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刑事诉讼案件,还办理满蒙联姻,管理喇嘛教、会盟、驿站等。清朝覆灭,理藩部机构也随之瓦解。中华民国建立后,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成立蒙藏委员会。

——摘编自赵云田《清朝的理藩院》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藩院设立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简析理藩院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政府从永乐年间开始,直至明末,多次进行改土归流活动。云、贵、川等靠近内地的地区基本实现了同内地一样的管理方法,天启、崇祯年间,改土归流仍在进行,但明朝势力已经衰微,清顺治时,吴三桂进入云贵地区,就顺势消灭了不少土司,改置流官统治,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是在雍正朝开始的。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雍正九年,改土归流大概告一段落。在改土归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行政机构——府州县,由中央政府任命的知府、知州、知县代替世袭的土司(土官),同时设立军事机构——镇、协、营、讯,派兵驻扎.随后着手从事社会改革,取消落后的剥削方式以及种种陈规陋习;并且在西南地区开辟若干交通要道,使得内地与边疆的交往日益密切,先进的经济文化不断输入边疆地区。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 (1) 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改土归流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指出改土归流的影响。
材料一: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與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入关前到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清朝东北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了(   )
A . 满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治 B . 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C . “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 D . 地方治理困难重重
清朝在蒙藏地区册封活佛,笼络上层;在西南地区建筑城池,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实行改土归流。这些举措(    )

①都由主管民族事务的宣政院统一办理    

②体现了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

③都导致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压抑    

④都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归明人是宋朝蕃汉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原本是蕃属少数民族,在宋朝招诱、笼络政策导引下,投附宋朝,成为宋朝的臣民。

神宗于治平四年(1067年)即位之初,就将安抚归明人作为宋朝招徕周边民族、巩固沿边地区统治的重要国策。据《庆元令·田令》载:“诸归明人应给田者,······每三口给一顷。”宋朝在政治上也给予归明人许多待遇,这主要表现在归明人子弟的荫补、差遣官职、参加科举、编入军队等诸多方面。”朱熹曾评说:“今日理会一件要紧事,国家养许多归明人及还军年老者,费粮食供之,州郡困乏,展转二三十年,都缩手坐视其困。”

——戴建国《宋朝对西南民族归明人的政策》

材料二:下表是明清两代管理西藏措施的对照表

朝代

西藏

明朝

承认元朝时所授予的僧侣封号,陆续在西藏设置了乌斯藏、朵甘卫指挥使司

以及宣慰使司等行政机构,并颁发印信和官服。任用藏族上层管理人士进行

管理。

清朝

中央设立理藩院,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顺治皇帝对五世达赖喇嘛册

封,康熙皇帝对班禅大师进行册封,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价宋朝对归明人的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共同特点。
清朝前期,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为“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狩猎并赐宴的制度称为“围班”。“年班”和“围班”制度的实施(   )
A . 加强了边疆民族交融 B . 推动了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C .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D . 体现了皇权不断强化的特征
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各设巡抚为长官,每两省(个别地区为一省或三省)又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这反映了清朝(   )
A . 地方管理的一体化 B . 边疆危机空前严重 C . 疆域治理策略灵活 D . 中枢机构发生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