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

一、农业
(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2)农作物——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
二、手工业
(1)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地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雇用劳动为标志),但发展缓慢;
(2)金属冶炼原料--明朝流行用焦炭冶炼;
(3)棉纺织业——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棉纺织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4)制瓷业:明——斗彩和五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 。
三、商业
(1)形成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
(2)货币——白银广泛流通 ;
(3)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 ;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增强 ;
(5)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家庭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 B . 两宋以后私营手工业发展地位日益提高 C . 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D . 西方工业品倾销制约了传统手工业发展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B . 东汉时我国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C . 唐朝北方青瓷、南方白瓷享有盛名 D . 清代发明了珐琅彩(粉彩)瓷器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 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

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 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 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阅读材料一中的地图,概括指出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

  2. (2) 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综合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清经济的哪些特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 清实录》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就近调查家乡的手工业生产状况,然后比较今天的手工业生产和明清时明的手工业生产有什么不同?

明末郑氏开台至清初康熙治台期间,闽粤两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其结果(    )

A . 弱化了中央对闽粤地区的控制 B . 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 .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 . 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雍正五丰,(官员)田文镜上疏,请将苛虐佃户的乡绅按照违例例议处,衿(秀才)监吏员则革去职衔。雍正帝提出,他只考虑绅衿欺凌佃户,却没有顾及佃农拖欠地租及欺瞒田主的问题,命再议论。于是定出田主凌虐佃户及佃户欺瞒田主之例,规定秀才监生“私置板棍,擅责佃户,勘实,乡绅照违制律议处,衿监吏员革去衣顶职衔,照律制罪……如将佃户妇女占为婢妾,皆革去衣顶职衔,按律制罪。至于奸玩佃户,拖欠租课,欺瞒田主者,照律治罪,所欠之租,照数返给田主。”清朝法律,凡人之间拷打监禁,罪止杖八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分析雍正帝“主佃关系法令”改革的主要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雍正帝“主佃关系法令”改革的主要影响。

成都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 . 白瓷、秘色瓷、唐三彩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 . 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C . 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D . 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其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 . 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 . 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 . 使手工业产品缺乏市场 D . 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明夷待访录·置相》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情况。
  2. (2) 阅读材料二,写出《明夷待访录》的作者。为限制君权,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

A .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 .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 . 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 . 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 C . 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 . 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史载:明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及田主姓名,并编制图册,史称“鱼鳞图册”。这反映了(   )
A . 明朝土地兼并严重 B . 明朝限制土地兼并,重视田赋收入 C . 皇帝带头兼并土地 D . 政府不断清查土地,便于土地分配
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
A .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 .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D .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明代的土地卖产契文中大体包括卖产人姓名、田土来源和性质、座落、卖产原因、买主姓名、价格、中介人等21项内容。此类契文如果加盖官印,即为“红契”,否则就是“白契”,两种契约都被认可。这种做法(   )
A . 体现了土地买卖制度化 B .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 . 带有资本主义萌芽色彩 D . 推动了小农经济瓦解
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并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农业。这表明雍正帝主张(   )
A . “重农抑商” B . 工商皆本 C . “海禁” D . “闭关锁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乾隆时,广东佛山镇是广东的铁器制造中心,从事冶铁制造的有十万家,数十万人,“四方商贾萃于斯,四方之贫民亦萃于斯。挟资以贾者什一,徒手而求食者则什九也”。由此可见(   )
A . 雇佣劳动在当地是比较普遍的 B . 清朝手工业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C . 民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D . 佛山镇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