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了

A . 棉花在内地的传播 B . 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 . 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D .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原料
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中国的是(  )
①玉米    ②水稻     ③粟    ④棉花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我国古代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目的是

A . 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 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稳定统治 C .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 . 保护自耕农经济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
①丝织品  ②景德年间瓷罐   ③唐三彩   ④哥窑瓷瓶   ⑤珐琅彩

A . 唐朝  B . 北宋   C . 南宋   D . 清朝
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   )

时期

粮食亩产

(公斤/亩年)

人均占有原粮

(公斤/人年)

劳动生产率

(公斤/劳动力年)

战国中晚期

180.0

460.5

1659.0

西汉末

132.0

496.5

1759.0

170.6

628.0

2262.0

154.5

579.5

2087.5

173.0

559.0

2013.5

清中叶

183.5

314.0

1131.0

A . 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 B . 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 C .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 D . 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 .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 . 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C .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 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经济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 B . 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C . 唐代出现唐三彩,制瓷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D . 明清时期,出现青花瓷,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
A . 儒家思想的影响 B . 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 C . 中国人耕读传统习惯的影响 D . 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宋代史书记载:毫州出轻纱,“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代代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像这样的记载,在史书上可谓数不胜数。我国历史上一些手工业技术失传的原因,其一是工匠还没有来得及传授技术便因身体等变故而使技术中断,其二是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高超的技术对未成年女子是保密的,主要害怕一旦女子外嫁后技术会外传,从而对本家庭造成一定的竞争,当然还有的工匠家庭因没有符合传授家传技术的男性人选而导致技术失传。

材料二

1808年纽约州议会以保护富尔顿的汽船专利为由,授予汽船的投资商利文斯顿和发明者富尔顿在纽约州水域30年的汽船航行垄断权。这引起其他州报复性的仿效,汽船航运垄断在沿海和沿河(密西西比河)各州形成敌对的气氛,各州各自为政,相互报复,不允许其他州的船只进入本州。……迫于压力,1815年奥格登(新泽西州州长)从利文斯顿那里买下了从伊丽莎白城到纽约航线为期10年的垄断经营权,而汤姆斯•吉本斯(一位年轻的船主)也因经营这条航道的航运业务而违反了奥格登的特许权,被法院判侵权。……吉本斯最后上诉到了联邦最高法院。1824年2月4日,最高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判决结论是该州建立汽船垄断的法律与联邦法律相抵触,因此无效。从此水域开放,航线增多,航运业繁荣。马歇尔(首席大法官)借机阐明了宪法中的最高条款:“纽约州的法律必须服从国会的法律……在任何情况下,国会的法律是至高无上的。”

——摘编自《吉本斯诉奥格登案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发明者专利权保护方面体现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马歇尔的判决体现出的司法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判决结果对美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在专利保护的方式和目的方面有何差异。
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 珐琅彩瓷是元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B . 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 . 唐朝时,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D . 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同时,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
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    )
A . 遴选最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 . 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 . 科举选才真正做到公正公平
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    )

清代人均GDP(1650—1840年)

A . 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B . 自然灾害的频发 C . 封建赋税盘剥沉重 D . 人口爆炸式增长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哪项有关(   )
A . 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 . 棉纺织业兴起,以妇女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C . 引进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妇女地位 D . 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迁,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提高
清乾隆年间,松江府下属的州、县种稻谷者不过十之二三,种棉花者则有十之七八。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松江地区(    )
A . 棉纺织行业开始兴起 B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C . 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 D . 百姓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德州运河经济”主要是指明清时期德州和德州正、左两卫范围内,因运河的开通、漕运的兴起和漕政的推行而引发的与运河有关的经济行为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片_x0020_100003

材料二  明清两代德州考取举人和进士的数量远较其它州县多,如清代,德州共考取举人3030人,进士64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经运河来南北间,多次在德州常住并讲学。德州也产生了诸如田雯、程元贞、卢见曾等著名诗人。

——摘编自陈宝华《明清时期德州运河经济兴衰研究》

  1. (1) 分别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德州运河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2. (2) 若要进一步探究“德州运河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一方面的材料并说明理由。
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提出了“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这一理论最宜用于探究中国(  )
A . 小农经济的特点 B . 传统技术的优势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明清社会的转型
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永佃制下,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则可依约退回、转租或典卖佃权。田底、田面可分别转移,其前提是田面转移不影响地主收租,田底转移不影响佃农耕作。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瓦解了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 B . 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C .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D . 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古代中国对吸收外来思想文化十分谨慎,但却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如汉魏时期的葡萄、胡萝卜香菜,唐朝的菠菜,明朝的番茄、玉米、马铃薯等。从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   )
A . 中国传统社会的实用主义 B . 中外频繁交往提升经济水平 C . 长期存在的巨大人口压力 D . 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据统计,从汉朝到清朝耕地总面积增长仅不到65%,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人均耕地面积从14亩减到2亩左右。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 重农抑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B . 土地兼并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 C . 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 D . 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社会转型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秦朝户籍分成一般百姓的户籍、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隋朝制定“输籍法”,按各户等级和不同的纳税标准,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等,10年一修。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到雍正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产生的影响。